‹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5 | 浏览: 1154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币
11991  
宝宝生日
 
积分
362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1:03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为什么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外国人是「一个人带一个团队的孩子」?

本文较长,请耐心看下去
       作为一个全职奶爸,我以男性的角度来说说。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最难逾越的一个问题就是放手。看着她还不会用筷子或者调羹的时候吃得桌子和身上都是。洗碗时候洒得到处都是。端盘子的时候打翻东西,打碎碗。我觉得这种事情绝大多数家长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没法接受的。我看不了的就是一个6岁,乃至10岁的孩子还在喂饭,乃至喝个水都是爸妈端着水壶给倒着喝的。这些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就不是让孩子独立的,孩子不独立,教育者就得一直跟在屁股后面忙。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币
11991  
宝宝生日
 
积分
3629 
首先,孩子请自己带。

       我身边有不少人到了孩子1岁半了还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出门旅游的。原因就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养孩子有很多的细节。需要一点点的累计。我一直觉得养孩子是一门高科技的事情。从科学喂养,到儿童心理学。这里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很多有哪些适合家长学习的儿童教育书籍? - 知乎用户的回答。每个孩子都会有其个体的特性和气质。作为父母是有责任去尽可能的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和成长进度的。当你知道你的孩子会做什么,做得好什么,做不到什么。很多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孩子闹,不听话,莫名其妙等等。更多的时候,家长觉得累是在和孩子的天性“较劲”。她要探索,要尝试。就必定伴随大量的失败,大量的破坏和混乱。你阻止这一切发生。她就始终过不了这关。或者各种发展不完全。那她成长到下一步的时候还是需要去面对这些问题。同样会更多的破坏更大的混乱。于是,家长就觉得很累。孩子觉得很委屈很愤怒。于是,她情绪需要发泄。不再是学习,而是单纯的发泄性的破坏,那家长还得兜着。我觉得绝大多数家长所谓的累的根源就是这个。

在前者的基础上,认真的学习。就像数学。你用列举法解题。小学低年级可以。再往高年级了呢?育儿也是。如果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观念还是她闹了就哄一哄,塞个玩具不让她哭。不听话了就呵斥。我只能说这样的家长连及格也够不着。

我自己就这样重新训练过自己。把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录音录下来。然后回放了再听听。就会发现,里面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言语行为有很多的不合理,不断这样调整了一年多,我才学会安静的观察孩子。像诸如这样的训练还有许多。而且还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很多时候,带孩子看着不累是因为,背后的内容想明白了。各种场景都预备好了。在很多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币
11991  
宝宝生日
 
积分
3629 
例举一下:
1我和我女儿说好几点活动结束。女儿不会拖,原因是,我在一开始就和女儿说。我们再玩十分钟,然后拿手机倒计时。时间一到,手机响了,我们就走了。从第一次开始就这样。就不会有哭闹着不走的状况。
2孩子吃饭,我每天内心数好她吃过的东西,有时去到朋友家或者老人家零食吃多了。我很清楚她还有多少剩下的饭量。吃不下是必然的,那就不吃了。也就不会有逼着孩子吃饭,孩子不停哭闹的问题。
3买东西,出门前说好这次预算给她买什么,我们大人要去买什么。别的东西不买。看再久也不买。所以出门买东西她就直奔主题,我也直奔主题。然后两个人找个地方等妈妈。现在女儿固定零用钱,但有些诸如糖类。我的观点就是,钱是你的,但是这种规定一天不能超一个,生病等时候不可以吃的规则不可以违反。钱是一种力量,但小心使用,不要伤害到自己。)

老一辈强的是养育(但说实话,我的体会是就这个方面,他们也其实有众多误区)。但是说到心理成长。说到教育。说到展望未来人生。我不是不尊重前辈们。但是,就他们的教育背景。里面能有高境界的凤毛麟角。我想现在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专业专业再专业。做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请问,你觉得这个如果是个职业的话,需不需要非常非常的专业呢?别把自己孩子不当回事。去图书馆看看儿童发展心理学。我说实话,我觉得不比我原先的建筑专业简单多少。

我也想告诉那些个想和我说:“我们小时候不也这样长大了么?老人带孩子有经验”的话的人。你也许没有想过,如果换一种教育。你也许会强过你现在百倍你信不信?以前父辈时候的夭折率和现在孩子的夭折率我劝你去查查,你就不会说老人带孩子有经验了。没出事不代表他们带你孩子的时候就是好的。很多时候,你一直生活在一个风险概率很高的模式里面。自己可能全然不知。科学的养育和教育,最基本的就是把自己孩子放到一个风险更低的概率里。(最常见的例子,给孩子坐安全座椅,不乱窜马路。)

再扯远一点,我虽然强调不要去抢赢在起跑线上,但是。作为父母应该具备做父母的资质。你可以是路盲,可以是不会家务。但请一定要去学会做父母。否则没有权利和资格评论社会各种的阴暗面。因为做这些事情的人的背后绝大多数都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关系。

最后一点,应该、一定、必须是没有谁比你和你妻子更了解你孩子的性格。养育这个事情请不要外包。半路拿回来,绝对捂不熟。就我有限的样本和观察时间来说。就算双胞胎,每个孩子的行为模式都是可以用截然不同来形容。我可以说孩子和孩子的差别是巨大的。如果父母不去了解她理解她,不能把握她心理规律的话。累是必然的。因为父母一没有打生下来就和孩子建立足够完整的关系。她不了解你,你不了解她。她不被理解就发脾气,她发脾气了你就烦躁。怎么可能不累呢?不要打、不要骂、要去理解。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币
11991  
宝宝生日
 
积分
3629 
关于夫妻关系和家庭这个平台

养孩子一定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心力有限。交替上阵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头两年是会比较辛苦。这里我也要说说爸爸的角色必须积极加入。也许爸爸一开始没啥感觉。毕竟不是骨肉相连过的。但是作为父亲的角色绝对不是蜻蜓点水的哄哄孩子就结束了。在我看来。有几点

一、夫妻首先要能够正常有效沟通。

育儿观念求同存异。爸爸有爸爸的模式,妈妈有妈妈的模式这很正常。孩子也很会适应。我认为孩子只有在这两混水里面了解男人女人的处事方式的差别。这在大同基础上有不同很正常。和妈妈在一起用妈妈的方法,和爸爸在一起用爸爸的办法。孩子就会知道做事处事就不是单一线性的了。但夫妻之间不要为这种事情打得各种不可开交。这样对孩子未来的婚姻观就会做出不好的榜样。你们如何行为,就是身体力行的教孩子如何和未来的另一半如何相处。夫妻之间的内耗。也是累的因素。

二、请在精神上、物质上务必尽可能的独立。

现在社会上很多时候是男方家长和女方家长在玩木偶戏。夫妻两个不断的要去按照各自家长的要求来生活。我看各种小夫妻的各种不自由。都是按照家长意思要有个稳定的工作,要有房有车的去攻贷款。这是你的家,你是家里的男主人,你是家里的女主人。家里钱怎么管,怎么花。应该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过好过坏我们自己担着。不要让任何人随意进来指手画脚,非把两人搞到离婚了还来一句:我是为你好。中国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夫妻双方的个人思想和经济的不独立。不停的因为外因导致内耗。这也是一堆人搞得非常累的最大问题。在这一点上,我和妻子深有体会。这也是我非常强调孩子自己带的重要性。不要把自己家里的话语权让给你的长辈。你的生活不应该被他人指染。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来自长辈所谓的“爱与关怀”是破坏性的。作为他们的立场来说,只有很多现实问题的博弈。但夫妻之间的很多事情是建于信任和基于这份信任的自愿的付出和牺牲之上,如果拿现实的物质来衡量是无法达成平衡的。如果有谁觉得我这段看得不适的话。那请自觉绕行。我不会与你讨论这个对错问题。你们只是陷于其中而浑然不觉罢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币
11991  
宝宝生日
 
积分
3629 
三、婚姻不是保险箱,两人的思想要共同发展

在前二者处理好的前提下,向更高阶发展。夫妻各自发展自我。作为老公不要守着自己固有角色。老婆也不要守着自己的固有角色。突破源自观念,习俗,宗教,刻板印象等等各种思想上面的定势。就会发现生存没有那么线性和唯一。而且不会像老一辈那样说的可怕。突破了这些思想上的禁锢。也就不存在什么不必要的压力。养孩子也更自信和放松。我一直觉得夫妻两个人在一起长期生活,需要的是信任、愿意为对方改变的心意和能力、互相的正确的解读与理解、价值观的共同前进。

信任可以说是一切的基础,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相信对方,另一个是变得可信。当一方愿意无条件的相信你的时候,也请务必对得起这份信任,给予对方足够的回馈,让对方明白你同样珍惜这份她对你的信任。

两个人在一起我其实比较排斥的时候所谓的一见钟情。这背后隐含的意思是:就是我不想改变,然后遇上一个刚好合适的。但就单单生物性上来说,我们人就不可避免会改变。而随之的心理上的,以及外在环境的改变。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不愿意改变的初衷导致的必定是最后沦为世俗的凑合着过的状态。好的婚姻需要的就是两个人要努力的朝向积极的状态改变。这里面一方的理解和包容是一定要配合上另一方面的适应和调整的。两个人就是要不断找到让对方能够接受和舒适的沟通方式、生活节奏、品味格调等等。这里面伴随的一定是大量的互相理解和改变。比如:她不喜欢吃什么那我就记得绕开,而同样反过来。作为另一方,我虽然不喜欢吃这个,但他喜欢吃,我就时不时改变一下主动做或者点菜。这就会是互相良性的激发。但自己还是始终知道,她不喜欢吃这个,所以,她点或者做不代表她喜欢,而是她的适应和改变,我还是会继续避开这个,但实在忍不住想吃,也可以和她说说,说明自己的真实的需求。这就是下面的内容:

互相之间正确的解读和理解。

之前我们提到了夫妻之间需要互相为对方改变,但我们也需要知道,人改变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努力的改变的过程之中,互相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这里也是两点。一个是正确的解读能力,另外一个是正确的表达能力。而这两点里面我们往往会看到前者的问题,我们常说:“他(她)不理解我”。但这里面往往包含着的是后者的问题。作为夫妻,自己有没有正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是不是以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夫妻之间的各种不理解和矛盾往往是双方面的。就像上面的例子。很多人往往是觉得对方做出让步了以后理解成了她改变了心意或者习惯了。而她一直处在忍受的状态却没有被察觉。这里面的问题往往是双方面的。不良的沟通就是淤积到心理的极限了就爆发出来了。而更为健康的方式则需要互相之间更多的理解和细密的沟通。

而最终,婚姻能够长久的健康下去的背景就是要价值观的共同前进。要知道,婚姻可以很不健康的持续很久,但这对于双方来说往往都是一种煎熬。而在我感觉来说。婚姻是可以持续的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状态的。但是是要依靠前面这些内容加上这一条的。两个人需要不断的互相帮助对方扩宽世界。这种感觉其实非常的愉悦的。每天都有那种,你又多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好东西。你又发现了我没有意识到的亮点。同样,反过来也是如此,我又有很多新鲜的扩宽视野的想法和你分享。两人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在物质世界里的互相依靠和互助。思想上的互相渗透的感觉真的很美妙。


总之,构建好一个独立的,健康的家庭。会少很多内耗。这对于国内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币
11991  
宝宝生日
 
积分
3629 
孩子的底线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很多孩子的问题一样,底线是个表现,这个表现的背后是依靠一个系统来支持的。看来是可以用一套列表来解决,但是未必合适所有人。

我的建议是,首先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她现在是个什么样的行为模式,父母说什么话,她会有什么反应,她能够做到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够做到那些事情,那些事情成功的几率高,那些事情成功的几率低。尽可能的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心理学至少有入门级的认识。诸如:知道人在失败后会害怕(特别是如果家里面已经用语言呵斥或者体罚来作为惩罚的话),会说谎保护自己。当在交际活动中出错会觉得很丢面子,会需要自己安静或者找个人发泄(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行为模式),等等。然后明白了这些,你也就很能够一语中的了。我会在女儿有个情绪缓冲了以后,和她说诸如以下内容:亲爱的,你知道这个事情这样了接下来我们一般会怎么办么?或者,我十几岁的时候还搞砸过这个事情,我当时是……如何如何。(这中间的选择就是要看孩子当时是如何一个状态)。惩罚是为了什么?我的理解是让孩子记住不要再犯(当然很多家长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比惩罚更好的方法有没有?我觉得是让孩子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去收拾自己的错误。

最后是回述自己的童年,想想自己当时遇到这样的状况的时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希望大人如何对待自己?没有人可以比你更了解你了,而没有人比你孩子更像你了。这也是为何要自己养孩子的重要原因。这样你才会去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面,因为这本身很大一部分也是你自己的。

所以,我没有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底线列表,因为她一直是会需要更新的。另外,我也得说一句,我的底线真的很低,和我在一起的国内家长很多人是没法接受我的底线的。拿我自己的话来说,我就是在一边静静的看着孩子一点一点的把家里弄到难以收拾。因为在我眼里,只要她需要练习,她的能力在提高。这点混乱,我是必须接受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因为她熟练了,不会轻易出状况了,出了状况她也知道如何处理。我就不再边上观察了。这已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了。以至于,我常挂在嘴边的各种小故事。我洗澡忘记拿拖鞋了,洗完发现拖鞋对着我出来的方向已经放好了。我在学校里面游园会参加公益劳动,女儿先帮我买好零食和饮料,安顿好我后自己再去玩。(我想,说这些就够了吧?)

带孩子的困难很大方面,我觉得是和孩子沟通层面的,父母在建立秩序,孩子在破坏秩序。这是导致很多人觉得带孩子累的主要原因。我们传统的很多观念很严重的限制了这种沟通效率。而且还由于一些原因导致了不必要的“多方会谈”让沟通愈发复杂化,这是为啥国内一群人带不好一个孩子,北欧和北美一个人能够带一群孩子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自知乎,版权归作者所有)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为什么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外国人是「一个人带一个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