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91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

妈币
66  
宝宝生日
2002-05-09 
积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09:19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拂乱 于 2014-3-24 09:20 编辑


      孩子粗心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有气质因素,有些孩子对感觉刺激的敏感性较差,而注意力又容易受干扰;也有知觉习惯的因素,对知觉对象的反映不完整、分辨不精细;还有兴趣的因素,对感兴趣的事情比较仔细,对不感兴趣的事情马马虎虎等。最令人伤脑筋的是粗心会变成一种行为方式,演变成凡事都冒冒失失、粗枝大叶,成为真正的“马大哈”。

     粗心的孩子往往是动手快于动脑,事先缺乏仔细的观察和全面的思考。这一情况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会有所改善。但对已经形成粗心习惯的孩子,则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细致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知觉、思维和行为的模式。
如向孩子提供“找相同点”和“找不同点”的图画,让孩子去发现各种细节上的变化,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并要求他们把比较的结果用语言大声地讲出来,以巩固知觉的发现。这种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哪怕是看到树叶上的一只小虫,也可以让孩子去仔细看看(注意,不要去捉虫子),虫子身上有几个花斑、几条腿等。
同时,要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比如,在跟他们一起玩数豆豆游戏时,看谁数得对?数错了几个,刮几下鼻子。打扑克牌,算加减,从两张牌的加减开始玩,看谁快又准,到孩子学乘除后,就四张将加减乘除一起算,这样即可以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可培养孩子的细心。

二、培养自己检查的学习习惯。
我们班有个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每天等孩子做完作业以后肯定帮着检查完整,一发现错误马上指出,让其改正,久而久之孩子马虎、随便的作业习惯导致的作业错误越来越多,自己不光是在作业上不检查,连考试中,在老师的提醒下还是不愿去检查。家长的这种方法对克服马虎的毛病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而更加马虎。我觉得如果家长发现了错误,先不动声色,要求鼓励孩子再检查一次,或是划定出错范围,让孩子自己查证,等孩子检查出来改正后,给予鼓励表扬。如果一点也没错,就么给予
高度的表扬,小小的物资奖励也是可以的。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表扬和鼓励的,这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作用。
比如:由于太马虎,作业或考试出了问题,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取消一次看电视或电影的娱乐活动;也可以罚她背诵两段有关讲认真、不马虎的格言、名言、谚语,或者学讲一个有关的故事。当然当成绩有进步的时候家长就要及时地鼓励,还有一个就是说话要算话,这对他们继续这项工作有很大的正面效应。
四、教给孩子自己检查的窍门。
比如:数学,就教她打草稿,草稿不要太草,在草稿上写计算竖式,一定要
从上之下排列好题序,便于检查,以免犯一眼看过去漏检的错误等。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做任何题目必须要把题目的要求看清楚了,无论是在试题还是作业上,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会题目都不看就动笔做了,导致很简单的地方都发生错误。
五、培养孩子发现错误的能力。
在数学中有一类改错题,我们可以利用这种题培养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这个方法让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能不自觉地去发现错误,这不光训练了孩子发现错误的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特级教师主编的《新华学习报纸书》上关于孩子学习中常见和易犯的问题和错误给出了建议和方法,家长们可以参考借鉴。
   
纠正孩子的粗心,是一件细致的、艰难的、经常反复的工作,需要家长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不可急躁,更不可以责骂。因为被骂得情绪紧张、兴致全无的孩子只会变得更加粗心。细心是一种习惯,习惯是要慢慢培养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Rank: 1

妈币
63  
宝宝生日
2003-07-06 
积分
好文章,学习了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妈币
1758  
宝宝生日
2008-03-26 
积分
2189 
很好的文章,学习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关于孩子学习中马虎、粗心的小妙招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