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0-6-21
- 帖子
- 10952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6170
- 精华
- 21
- UID
- 4201218
     
- 妈币
- 2638
- 宝宝生日
- 2010-10-14
- 积分
- 16170
|
本帖最后由 漪漪宝贝 于 2012-10-28 17:33 编辑
2、要正视目前教育体制的不足
引用两个报道:
A、昨天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B、在英国坎特伯雷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选手获得全球16金中的10金。据报道,奥数中国区总教练郭红兵近日在媒体见面会上,谈到了中国选手的不足。“中国孩子做题数一数二,但在团队和礼仪方面和国外参赛队还有差距。”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鞭策着我们好好读书,学到知识文化,以后才有出息。那是因为,我们的父母那一代很多人失去了学习知识文化并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们意识到当前的社会知识文化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呢?父母们砸锅卖铁送我们上大学,但有多少大学生、高材生毕业后便失业,根本没有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培养了一堆考试的机器,社会的拖累。
80后的家长,大多是从应试教育的摇篮里出来的,大家都理解“填鸭式教育”的痛苦无奈,我们又怎能让自己的孩子走相同的路呢?现在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大多打着这样一个口号“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深深刺激了饱受竞争的80后家长们。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这样:还在计划要宝宝的时候,就已经为宝宝的教育做准备了,准备未来的宝宝要上什么幼儿园、什么名牌学校、学习些什么特长外语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作为父母的用心良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能站住脚。
作为父母,为孩子打算一切并没有错。但我们需要深思的是: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口号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对的吗?是为孩子好了吗?我们所做的一切,和学校的应试教育有什么不一样呢?
“应试教育”让学生学的痛苦,也让老师教得劳心,分数成了评判孩子们学习的标准,扼杀了孩子们的无限想象力。一个没有想像力的孩子,怎么会有创造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如何会有竞争力?与其相方设法让孩子从生下来就学习这样那样,不如充分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成为一个有自己思维的独立的人。
这几年在国外的时候,也有机会见识到了国外的教育。曾经有机会在一所法国人所开的大学旁听,学校教育是非常灵活、有趣的。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都拥有更多的自由。比如,教室里的桌子是随意摆放的,你可以根据你的喜欢摆放自己的桌椅(桌椅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你可以背着听老师的讲课。在阅读课时间,学生也不必像中国课堂上那样正襟危坐在桌前,而是可以躺在地板上,或斜靠在椅子上,所有你能想到的动作都是允许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阅读的体验。当然,国外的教育也有他们弊端,这里先不讨论。但无法否认,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对学校有了更多的憧憬和向往,我们每天都期盼着去学校的那个时刻来临,期盼着今天老师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