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这张照片吧 本博题目的灵感来源于最近和女儿们一起阅读的绘本《小饼干的大道理》。这是我家三胞胎的老二圆圆,学习易经,试着看象,发散思维。先来看看这张照片背影的树,这些树用木棍撑住,是为了什么?怕风吹倒,为什么会被风吹倒?因为根没有扎牢。 什么样的孩子是人才?简单来说,德才兼备是我心目中的答案。背景中的树让我联想到了《易经》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童蒙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 “育德”,不仅仅是蒙卦的重点,更是《易经》的核心词之一。
《易经》是一门以德为本的学问,道德修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如果我们的孩子品德端正,哪怕不会唱歌、跳舞、弹钢琴,还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有才无德,就是次品,甚至是危险品了,弄不好会变成万物之贼,比如药家鑫案、美国大学的枪击案等等,血淋淋的教训。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的,制毒品的,造地沟油的,始作俑者非高知莫属。希望我们的孩子德才兼备、内圣外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真正大格局的人才是每个家长的美好愿望,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没有扎牢的树就像基础没有打好的楼房,就象才本德末的孩子。
《易经》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整部《易经》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谈如何“修德”,如:君子“以懿文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养的表述。它不断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家庭教育是教育什么的?大多数的家长都在努力的开发孩子的大脑,增加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的技能,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核心内容是“养”孩子的心。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上大学就能成才,这愿望很好,但很不全面。如果把专业知识比作树干,有谁见过只有树干,却没有树根,没有树冠的树?那不是树,而是电线杆、水泥柱!树干是立足社会的专业知识,树根呢?是人格,是德行,是格局,即人生的支点。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要写什么,怎么写,是由家长决定的。父母的影响、家庭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培养的好,孩子将终身受益,养不好,则终身都会受其影响。可以说,父母身上蕴含着顽强而巨大的能量,给孩子正能量,给孩子一个智慧的人生。那正能量的巨大来源是哪里呢?我们从哪里吸收大量的正能量呢?就是圣人留下的智慧里。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数千年筛选和锤炼,已经渗透到了民族的骨髓,无可替代。是任何人、任何年代永不过时的深阅读的最好读物。经典帮助我们涵养道德、修炼身心、塑造人生格局。
通过经典教育,孩子可以提高记忆,增长智慧,并深刻地体会到古圣先贤的存心,从而长养起自己的浩然正气。学习经典就是让孩子心里有个小宇宙,如同圆形方孔钱一般,内方的东西是她的知识能量场,外圆的世界是发散智慧的磁场。让知识滋生智慧!经典里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君子以经纶,十年乃字”(易屯卦)每天经典的诵读,孩子看似现在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经典如同一粒种子慢慢发芽,生根,开花,最后内化成孩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精神食粮,在以后生活、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孩子长大了会成为别人的爸爸妈妈。一个由真经滋养成人的家长,更能养成淳厚的家风。犹记得苏老师说过,家长要做到三件事:一是早睡早起;二是态度端庄、行为端正;三是宽厚仁爱。好家风代代相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经典教育培养下一代,涵养上一代,是利益千秋万代的丰功伟业!
第二,来看看圆圆骑的车吧!圆圆现在四岁一个月,身高一米,体重15公斤,她骑的是有两个辅助轮的四轮单车。如果让她直接骑两轮单车可不可以?显然是不实际的。她会摔倒,会害怕,甚至再也不想骑车了。
大家都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那为什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得犯这样的毛病吗?今天读了,恨不能明天就让孩子背出来;原文没读几天,就到处找注释,想去理解。究其根本,是人心浮躁、人心趋向功利作祟。
激烈竞争的大环境,迫使我们必须做龟兔赛跑里那只冲在前面的兔子,否则会有老虎在身后追赶的危险到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快餐时代,爱情要速食要更多,把红豆熬成相思,太过老套;成功要加快要丰厚,钱再多也没安全感,失败是要人命的;学习要高效要全面,最好有系统盘将大脑格式化,把与赚钱相关软件统统装进。快乐的要更快乐,不耐忍受平静、平淡的分秒,那会显露出巨大空虚的坑洞……甚至连养生,也渴盼五分钟就见效果,最好立竿见影!
当今的教育往往把功利放在第一位,所谓的知识是很狭隘的,只是为了谋生学一点东西。大学只是一个职业培训场,中小学就是为了高考而准备。殊不知智育最重要的是保护和鼓励好奇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说到底,我们不是要告诉孩子“知”,而是引导孩子开向“未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讲了这样的故事:郭橐驼以种树为业,他种的树没有不活的,并且高大茂盛,果子接得又多又大。有人问原因,他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更好,只不过是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充分发展他的本性罢了。”而不是象别人那样,走开了还要回头看看,担心得要命,用指甲抓破树皮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木来看树根是不是结实,树的本性就这样一天天丧失了。郭橐驼的故事对教育孩子应该有不少的启发: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爱得过于殷切,不要担心得过分,那会适得其反的。
“积小以高大”(易升卦)、“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易渐卦)“君子立不易方”(易恒卦)。累积法的精髓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简单的事情坚持做。137累积法系统读经,每天半小时,孩子能听的时候让他听,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跟读指读了,逐步引导他跟和指,慢慢地朗读,至于背诵,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说到理解,君子以经纶,十年乃字,字面的意思十年后再教。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家长老师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根据他们的天性来因材施教,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阳光、土壤、水分和养料等,让他们自己成长。就让我们坦坦荡荡接纳孩子的个性差异吧!若孩子未能做到很好,并不代表他缺乏某种能力,或许仅仅是缺乏兴趣,或许仍在潜伏酝酿中,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皆循其独特的速度及步调,与其拔苗助长,倒不如耐心等待,从旁鼓励,加以支持。“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是我看到得第二个象。 第三个象呢?我在圆圆前面,在她的视线范围内,她加倍努力,拼命追赶。教,上行而下效也。想想,爸爸妈妈都进步了,孩子能原地踏步吗?
我们可能有三种做法:一、家长在孩子身后用棍子或者鞭子抽打着,赶着孩子往前走。家长粗言恶语、怒火冲天,孩子竭尽全力、战战兢兢。不消说,智慧的家长一定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路,对孩子是种摧残,还是陷入了拔苗助长的深渊。
第二种做法:家长急吼吼跑得老远,不管不顾,孩子看见爸爸妈妈渐行渐远,怎么也追不上,嚎啕大哭,捶胸顿足,自暴自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个人的学习进步,为了发展个人的事业,为了自己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只是所谓的成功),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就我个人而言,反经典年代成长起来的,当妈妈后才有缘接近经典,累积法系统读经,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常有消化不良的感觉。赖老师每天都教导我们要从容中道,宜好家人。“言有物而行有恒”(易家人卦)宜其家人是门大学问,需要我们每一天“反身修德”(易蹇卦)。“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培养下一代,涵养这一代,往“善之长”的方向良性循环,共同进步。
第三种做法:家长走在前面,只比孩子快一步,回过头来,蹲下身,张开温暖的怀抱,双眼满含希冀,扬起一张灿烂的笑脸:来吧!宝贝,相信自己,大胆前进,你是最棒的! 这三种做法您会选择哪一种?《易》曰:“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乾健也,坤顺也”。《小照片的大乾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乾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父母”。父母是世界上最尊贵的称谓,可与天地齐名。“吸取运用了古圣先贤的经典的智慧和力量,懂得“厚德载物”的道理,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知道“易经思维”的精粹,”对父母这一天地间至圣的称谓及重任能够有能力承担起来才不愧于“父母”这一称谓。《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虽然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平时都说,“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人父母的朋友们,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
井卦有四德:养育之德、谦虚之德、坚贞之德、洁净之德。井养而不穷,我们修心养性,当以井为楷模。为人父母当做孩子的榜样,正己才能成人。如果不好好学习,不专门培训,没有“上岗证”,不能“正位凝命”(易鼎卦),则与“父母”应有的尊贵的称谓相差甚远。赖老师多年坚持陪女儿佳佳读经实践的过程中,他深深的懂得:家长不成长,孩子的成长将如梦幻泡影。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全面优秀的佳佳,亦看到一个让我们“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赖老师。全家读经首当其冲成为育心经典读经理念的最基本原则,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打破传统私塾的读经理念,呼吁家长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并提供家长网络学习成长平台,这是育心经典背后的无言付出与承诺,更是育心经典“读经十年、相约十年”敢于担当的服务特色!相信很多家长深有体会。 家庭教育应当是快乐教育,是幸福教育。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我非常的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一个成熟的人应掌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他能自己快乐并给这个世界带来快乐”。想当初我们学习家庭教育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孩子、改变孩子,让孩子学习进步。随着深入地学习,我发现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捷径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快乐、幸福。自身的观念变了,教养方式变了,心态阳光了,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孩子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孩子也会不自觉的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由此想到,眼睛向外,只想改变别人是愚蠢的想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法,是梦中人;只有眼光向内,一切从改变自己入手,才是聪明之举,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清醒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让我们这些“乾坤”可以安心地离开孩子身边。虽说孩子遇到问题,应让他自己想想。人的发展就像上台阶,不自己上一个台阶,就无法学会那个阶段的东西。但是教育更是一种“慢”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潜龙勿用”(易乾卦,)就让我们做好小树旁的支撑、小童车的两个辅助轮吧!心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他(她)懂,心里明白该怎么做,但他(她)有时候就是不这么做。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只是一颗“嫩芽”,还没有到“开花结果”的时候。而我们除了所谓的“教育”,剩下的,只需要耐心的“等待”。 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如果您能记住,您走一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 如果您能在我乐意的时候,让我自己试试,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满怀爱心地感受我的人生,不剥夺我自决的需要,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像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如果您能理解,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能在我想要时,让我自己寻找自己的路,而不是为我选择您认为我该走的路;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不剥夺我自由的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本博题目的灵感来源于最近和女儿们一起阅读的绘本《小饼干的大道理》。这是我家三胞胎的老二圆圆,学习易经,试着看象,发散思维。先来看看这张照片背影的树,这些树用木棍撑住,是为了什么?怕风吹倒,为什么会被风吹倒?因为根没有扎牢。 什么样的孩子是人才?简单来说,德才兼备是我心目中的答案。背景中的树让我联想到了《易经》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童蒙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 “育德”,不仅仅是蒙卦的重点,更是《易经》的核心词之一。
《易经》是一门以德为本的学问,道德修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如果我们的孩子品德端正,哪怕不会唱歌、跳舞、弹钢琴,还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有才无德,就是次品,甚至是危险品了,弄不好会变成万物之贼,比如药家鑫案、美国大学的枪击案等等,血淋淋的教训。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的,制毒品的,造地沟油的,始作俑者非高知莫属。希望我们的孩子德才兼备、内圣外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真正大格局的人才是每个家长的美好愿望,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没有扎牢的树就像基础没有打好的楼房,就象才本德末的孩子。
《易经》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整部《易经》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谈如何“修德”,如:君子“以懿文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养的表述。它不断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家庭教育是教育什么的?大多数的家长都在努力的开发孩子的大脑,增加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的技能,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核心内容是“养”孩子的心。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上大学就能成才,这愿望很好,但很不全面。如果把专业知识比作树干,有谁见过只有树干,却没有树根,没有树冠的树?那不是树,而是电线杆、水泥柱!树干是立足社会的专业知识,树根呢?是人格,是德行,是格局,即人生的支点。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要写什么,怎么写,是由家长决定的。父母的影响、家庭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培养的好,孩子将终身受益,养不好,则终身都会受其影响。可以说,父母身上蕴含着顽强而巨大的能量,给孩子正能量,给孩子一个智慧的人生。那正能量的巨大来源是哪里呢?我们从哪里吸收大量的正能量呢?就是圣人留下的智慧里。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数千年筛选和锤炼,已经渗透到了民族的骨髓,无可替代。是任何人、任何年代永不过时的深阅读的最好读物。经典帮助我们涵养道德、修炼身心、塑造人生格局。
通过经典教育,孩子可以提高记忆,增长智慧,并深刻地体会到古圣先贤的存心,从而长养起自己的浩然正气。学习经典就是让孩子心里有个小宇宙,如同圆形方孔钱一般,内方的东西是她的知识能量场,外圆的世界是发散智慧的磁场。让知识滋生智慧!经典里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君子以经纶,十年乃字”(易屯卦)每天经典的诵读,孩子看似现在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经典如同一粒种子慢慢发芽,生根,开花,最后内化成孩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精神食粮,在以后生活、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孩子长大了会成为别人的爸爸妈妈。一个由真经滋养成人的家长,更能养成淳厚的家风。犹记得苏老师说过,家长要做到三件事:一是早睡早起;二是态度端庄、行为端正;三是宽厚仁爱。好家风代代相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经典教育培养下一代,涵养上一代,是利益千秋万代的丰功伟业!
第二,来看看圆圆骑的车吧!圆圆现在四岁一个月,身高一米,体重15公斤,她骑的是有两个辅助轮的四轮单车。如果让她直接骑两轮单车可不可以?显然是不实际的。她会摔倒,会害怕,甚至再也不想骑车了。
大家都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那为什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得犯这样的毛病吗?今天读了,恨不能明天就让孩子背出来;原文没读几天,就到处找注释,想去理解。究其根本,是人心浮躁、人心趋向功利作祟。
激烈竞争的大环境,迫使我们必须做龟兔赛跑里那只冲在前面的兔子,否则会有老虎在身后追赶的危险到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快餐时代,爱情要速食要更多,把红豆熬成相思,太过老套;成功要加快要丰厚,钱再多也没安全感,失败是要人命的;学习要高效要全面,最好有系统盘将大脑格式化,把与赚钱相关软件统统装进。快乐的要更快乐,不耐忍受平静、平淡的分秒,那会显露出巨大空虚的坑洞……甚至连养生,也渴盼五分钟就见效果,最好立竿见影!
当今的教育往往把功利放在第一位,所谓的知识是很狭隘的,只是为了谋生学一点东西。大学只是一个职业培训场,中小学就是为了高考而准备。殊不知智育最重要的是保护和鼓励好奇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说到底,我们不是要告诉孩子“知”,而是引导孩子开向“未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讲了这样的故事:郭橐驼以种树为业,他种的树没有不活的,并且高大茂盛,果子接得又多又大。有人问原因,他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更好,只不过是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充分发展他的本性罢了。”而不是象别人那样,走开了还要回头看看,担心得要命,用指甲抓破树皮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木来看树根是不是结实,树的本性就这样一天天丧失了。郭橐驼的故事对教育孩子应该有不少的启发: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爱得过于殷切,不要担心得过分,那会适得其反的。
“积小以高大”(易升卦)、“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易渐卦)“君子立不易方”(易恒卦)。累积法的精髓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简单的事情坚持做。137累积法系统读经,每天半小时,孩子能听的时候让他听,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跟读指读了,逐步引导他跟和指,慢慢地朗读,至于背诵,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说到理解,君子以经纶,十年乃字,字面的意思十年后再教。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家长老师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根据他们的天性来因材施教,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阳光、土壤、水分和养料等,让他们自己成长。就让我们坦坦荡荡接纳孩子的个性差异吧!若孩子未能做到很好,并不代表他缺乏某种能力,或许仅仅是缺乏兴趣,或许仍在潜伏酝酿中,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皆循其独特的速度及步调,与其拔苗助长,倒不如耐心等待,从旁鼓励,加以支持。“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是我看到得第二个象。 第三个象呢?我在圆圆前面,在她的视线范围内,她加倍努力,拼命追赶。教,上行而下效也。想想,爸爸妈妈都进步了,孩子能原地踏步吗?
我们可能有三种做法:一、家长在孩子身后用棍子或者鞭子抽打着,赶着孩子往前走。家长粗言恶语、怒火冲天,孩子竭尽全力、战战兢兢。不消说,智慧的家长一定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路,对孩子是种摧残,还是陷入了拔苗助长的深渊。
第二种做法:家长急吼吼跑得老远,不管不顾,孩子看见爸爸妈妈渐行渐远,怎么也追不上,嚎啕大哭,捶胸顿足,自暴自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个人的学习进步,为了发展个人的事业,为了自己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只是所谓的成功),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就我个人而言,反经典年代成长起来的,当妈妈后才有缘接近经典,累积法系统读经,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常有消化不良的感觉。赖老师每天都教导我们要从容中道,宜好家人。“言有物而行有恒”(易家人卦)宜其家人是门大学问,需要我们每一天“反身修德”(易蹇卦)。“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培养下一代,涵养这一代,往“善之长”的方向良性循环,共同进步。
第三种做法:家长走在前面,只比孩子快一步,回过头来,蹲下身,张开温暖的怀抱,双眼满含希冀,扬起一张灿烂的笑脸:来吧!宝贝,相信自己,大胆前进,你是最棒的! 这三种做法您会选择哪一种?《易》曰:“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乾健也,坤顺也”。《小照片的大乾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乾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父母”。父母是世界上最尊贵的称谓,可与天地齐名。“吸取运用了古圣先贤的经典的智慧和力量,懂得“厚德载物”的道理,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知道“易经思维”的精粹,”对父母这一天地间至圣的称谓及重任能够有能力承担起来才不愧于“父母”这一称谓。《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虽然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平时都说,“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人父母的朋友们,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
井卦有四德:养育之德、谦虚之德、坚贞之德、洁净之德。井养而不穷,我们修心养性,当以井为楷模。为人父母当做孩子的榜样,正己才能成人。如果不好好学习,不专门培训,没有“上岗证”,不能“正位凝命”(易鼎卦),则与“父母”应有的尊贵的称谓相差甚远。赖老师多年坚持陪女儿佳佳读经实践的过程中,他深深的懂得:家长不成长,孩子的成长将如梦幻泡影。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全面优秀的佳佳,亦看到一个让我们“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赖老师。全家读经首当其冲成为育心经典读经理念的最基本原则,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打破传统私塾的读经理念,呼吁家长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并提供家长网络学习成长平台,这是育心经典背后的无言付出与承诺,更是育心经典“读经十年、相约十年”敢于担当的服务特色!相信很多家长深有体会。 家庭教育应当是快乐教育,是幸福教育。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我非常的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一个成熟的人应掌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他能自己快乐并给这个世界带来快乐”。想当初我们学习家庭教育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孩子、改变孩子,让孩子学习进步。随着深入地学习,我发现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捷径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快乐、幸福。自身的观念变了,教养方式变了,心态阳光了,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孩子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孩子也会不自觉的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由此想到,眼睛向外,只想改变别人是愚蠢的想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法,是梦中人;只有眼光向内,一切从改变自己入手,才是聪明之举,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清醒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让我们这些“乾坤”可以安心地离开孩子身边。虽说孩子遇到问题,应让他自己想想。人的发展就像上台阶,不自己上一个台阶,就无法学会那个阶段的东西。但是教育更是一种“慢”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潜龙勿用”(易乾卦,)就让我们做好小树旁的支撑、小童车的两个辅助轮吧!心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他(她)懂,心里明白该怎么做,但他(她)有时候就是不这么做。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只是一颗“嫩芽”,还没有到“开花结果”的时候。而我们除了所谓的“教育”,剩下的,只需要耐心的“等待”。 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如果您能记住,您走一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 如果您能在我乐意的时候,让我自己试试,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满怀爱心地感受我的人生,不剥夺我自决的需要,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像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如果您能理解,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能在我想要时,让我自己寻找自己的路,而不是为我选择您认为我该走的路;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不剥夺我自由的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