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在中国属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布病病原菌主要由患病牲畜传染给人,使其出现发热、关节肌肉疼痛、乏力、多汗等临床表现,严重的可能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引起脑膜炎等并发症。
这种细菌可能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人吃了被感染的奶制品、通过人体表面的伤口感染,或通过眼睫膜、鼻腔黏膜、口腔等途径感染。
郑晓光是2010年10月到飞鹤养殖场工作的兽医组修蹄工,据他回忆,他刚来厂里不久,就有600余头牛被感染上了布鲁氏杆菌病。此事也得到了其他工友的证实。
他在没有任何兽医技术及经验的情况下,被抽调去为奶牛接种布鲁氏杆菌活菌疫苗,“虽然有防护措施,但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该病菌的传播和扩散的严重性,导致事后不久就染病。”郑晓光说。
多名受访的职工称,染病的牛被隔离在单独的牛舍,每个牛舍200头牛,但是得病的奶牛依然每天按时产奶,养殖场没有采取解决方案,病牛产的奶被拉到北厂的生产线上生产成奶粉。
养殖场里的病牛究竟是如何大面积染病的呢?
郑晓光怀疑,因为养殖场要建万头养牛基地,奶牛头数不够,去年从新西兰引进了一批,这批牛有可能是染病的牛,后期慢慢传染很多奶牛也得了该病。
染病职工分析,他们染病的原因可能是,给病牛投了布鲁氏杆菌活菌疫苗,这种菌到牛身上,可以让病牛一年内维持原来的产量。在第一批投放之后厂子又投了三次苗,这三次每投一次之后就有一批人得病。
得病的奶牛依然产奶,这让消费者开始担心飞鹤乳业的奶源安全问题。
飞鹤乳业在不久前发表声明矢口否认上述事实,并称奶源质量未受影响。
据《法治周末》记者从甘南县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已经进驻该县,针对飞鹤乳业奶源及职工染病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尚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