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回复: 6 | 浏览: 18308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3Rank: 3

妈币
154  
宝宝生日
 
积分
73 





人们常说三岁前是最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

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3岁前没注意这些,3岁后要花更多时间去弥补,得不偿失!



Rank: 3Rank: 3

妈币
154  
宝宝生日
 
积分
73 


注意3岁前的敏感期

遵循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0-3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容易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或强行阻止孩子,不仅让孩子痛苦,也容易留下心理隐患。


口腔敏感期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


家长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


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肢体敏感期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这阶段的孩子会表现的非常活泼好动,甚至是“搞破坏”,家长千万不要因此而责备孩子。


正确做法是: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熟悉更多的肢体动作,和他一起作许多游戏运动,使各种肌肉得到训练,增进亲子关系,并且还能使左右脑均衡发展。



物权意识敏感期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


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


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进行引导。


例如在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


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


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其它敏感期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Rank: 3Rank: 3

妈币
154  
宝宝生日
 
积分
73 

3岁前不要“教”

示范才是重点


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举个例子:


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


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



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他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嘛口气这么不好?


其实你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


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


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


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

Rank: 3Rank: 3

妈币
154  
宝宝生日
 
积分
73 
 
正确处理孩子的情绪

孩子更需要理解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


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


    “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

    “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


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


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


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或是“羞羞,男孩子还哭!”


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


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


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


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Rank: 3Rank: 3

妈币
154  
宝宝生日
 
积分
73 

孩子打人怎么处理?

孩子不是故意的


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


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


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


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


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


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


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Rank: 3Rank: 3

妈币
154  
宝宝生日
 
积分
73 

别随意逗孩子

孩子也需要尊重


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


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


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


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


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


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


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Rank: 3Rank: 3

妈币
154  
宝宝生日
 
积分
73 

语言威胁要不得

正面的语言能量更巨大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


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


    “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

    “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


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


    “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

    “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


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


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


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


    “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

    “再闹,医生来打针了。”

    “快睡,大灰狼来了。”


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比如“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正确设立界限

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


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


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


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


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不许做那,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



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


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


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


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3岁前这样养孩子,3岁后家长省心100倍!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