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1-8
- 帖子
- 2033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524
- 精华
- 0
- UID
- 6566781
  
- 妈币
- 1210
- 宝宝生日
- 2014-05-06
- 积分
- 524
|
焦点
体制不活包袱太重
过半老字号“濒危”
“我市已有20个老字号品牌消失了。”谈到我市老字号的现状,市商委主任助理孙华培深感惋惜。他说,我市有老字号品牌113个,目前尚在经营的只剩下93个,主要集中在餐饮、食品加工、工艺品、工商业等领域,但很多经营情况并不理想。
根据市商委对全市老字号经营状况的初步摸底情况来看,93家尚在经营的企业中,勉强维持现状的占据了大半;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至少有两成;能称得上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估计不到20%。从2008年开始,重庆老字号纷纷加快了复出步伐,如桥头火锅、小滨楼、丘二馆等,但不久前传出了丘二馆因人才瓶颈难破,悄然停止加盟的消息,而小滨楼又因为价太高、量太少,饱受诟病。
老字号为何普遍存在生存困境?孙华培分析了三点原因,首先,老字号普遍存在计划经济遗留的体制问题。老字号企业经历了国有或国有控股模式,老字号企业也因此染上了所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通病。在变化快、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灵活经营。体制制约表现为:职责不清、利益不明、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思想依然存在,行政干预多,使企业难以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在经营、管理等方面随需应变;再就是由于企业历史长,离退休人员多,小企业背着个沉重的“大包袱”。
其次,网点流失严重。老字号多居商业黄金地段,因城市改造往往遭遇拆迁之“痛”。不少老字号被迫隐退到缺少商业氛围的偏僻地段,有的原有商业氛围、文化内涵改变了,还有的甚至“拆”而不“迁”,经营网点流失严重。
再次,人才流失。老字号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独有的技术,其主要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传授。但国有体制下的老字号职工待遇较低,又缺乏激励机制,身怀一技之长的员工经常被其他企业挖走,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又难以引进。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后继乏人,成为老字号面临的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