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给孩子贴 " 坏 " 标签 ?
1、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的不好行为定性。 要想不给孩子贴 " 坏 " 标签,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一次两次的行为只是偶然,绝对不代表他的全部。 哪怕不是偶然,是孩子所呈现的一贯行为,你也要坚信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改变它们。人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坏习惯坏品性已经形成,也可以纠正。
2、不要以为开玩笑时说的话就不会对孩子造成坏影响。 发现孩子打破杯子,就来句 " 笨手笨脚小姐 "。 看到孩子一身泥的进门,就来句 " 邋遢大王来了 "。 你用开玩笑的口吻亲昵地唤着你给他们取的新昵称,这会让孩子误解你喜欢他们这样的行为,他们也就更热衷于表演这样的角色了。
3、面对孩子的坏行为,学会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述他的行为,而不是用角色符号定义他的人格。 孩子把果汁撒床上了,整个床单都脏了。 你需要描述他的行为:果汁洒床上了,把床单都染了。我们需要赶紧洗床单,不然就洗不掉了。 你不能定义他的人格:你这个惹祸精,就知道给我添麻烦。 其实孩子也不愿意做 " 坏事 ",当坏事发生时,我们要把事情引向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引向责难和否定上。
4、不要说 " 又这样 "、" 总是 "、" 永远 "、" 改不了 " 这样的话。 这些话会让孩子破罐破摔,产生我永远这样再也不会改变的认同感。经常说这些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协助孩子们努力表演 " 坏角色 ",你把他们本来可以改变的道路彻底封死了,让他们的角色永远没有剧终的时刻了。 比如:大军给爸爸打电话,让爸爸把他的作业本送到学校,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忘带作业本了。 这个爸爸没有说:你总是丢三落四,永远也改不了。 而要说:跟老板请假,从公司急急忙忙跑回家拿课本,又急急忙忙给你送学校,这实在让我很疲惫,我太生气了 ! 今天晚上我们需要好好想个办法,让你记住带作业,也顺便让我别这么累。 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和自己,生活中出现糟糕的事情很正常,哪怕接二连三的出现。不过没关系,糟糕是可以挽救的,生活是可以改进的,好好想一个办法就行了。记住,没有定性,一切都可以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