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8 | 浏览: 569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6Rank: 6

妈币
576  
宝宝生日
 
积分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1:1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原因:

       2019年,中国每年**人口将超过1300万,届时中国的出生人口将跌破1300万,中国人口将开始下降。
       2022年以后,中国每年减少500万人口。尽管放开生二胎,但是真正生的人并不多。
             也就是说 ,每年将会有大量的房源空置出来在市场上出售。

         因为2019年,作为50后 60后将会迎来**高峰期,手上握有的大量房源将会得到大量释放,而70,80后由于参加工作稍微晚些,没有赶上2000年初房子大涨的势头,握有的房源不多,所以持有的房子数对市场还是不会有多大影响,再加上老龄化社会,老人们也需要抛售一定的房子来看病治疗,市场上的房源肯定会大量暴涨。


          五年内,将会看见大量持有父辈房产遗产的独生子女出现,因为80后实行了计划生育,而她们的父母又正好又是50 60在这批即将进入高**阶段的老人,如果你不巧是这批人,建议尽量把手上多余的房产交易掉,不然只会越来越贬值


Rank: 6Rank: 6

妈币
576  
宝宝生日
 
积分
231 
         几乎每对独生子女夫妇,手上很快就会多出两套房源最少,一套是丈母娘家的,一套是自己爸妈的,如果假设80后,90后中有80%的都是这样的双独组成的婚姻家庭,那么这个房子的数目将会成一个爆炸式的增长,房子崩盘就变得很容易,因为市场上突然蹦出来了两倍多的房源,还有不崩盘的理由?

Rank: 6Rank: 6

妈币
576  
宝宝生日
 
积分
231 
王宸 发表于 2015-7-13 11:11
几乎每对独生子女夫妇,手上很快就会多出两套房源最少,一套是丈母娘家的,一套是自己爸妈的,如 ...

    这些还只是算老人病死的,还没有计算非正常**的,这样看来,这个情况更加严重

Rank: 6Rank: 6

妈币
576  
宝宝生日
 
积分
231 
        最后总结一下,城市土著的后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批80后,90后将会在未来5年内大量继承来自父母的房子,因为父母已经进入高**率阶段,而且房源在市面上空置的数目级别,理论上应该是2倍以上的爆炸式增长,还没统计到开发商新建的楼盘,这个数目级别估计还要庞大。。
  

Rank: 6Rank: 6

妈币
576  
宝宝生日
 
积分
231 
         现阶段不是囤房子了!而是囤热钱,因为买房的话,房价一下跌,你的资产就会大幅缩水,可以考虑投资基金之类的理财产品,也许更好的防止资产缩水。。。



Rank: 6Rank: 6

妈币
576  
宝宝生日
 
积分
231 
        中国的房价崩盘前提就是人口,中国人口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极端,在人口最高的峰值,突然进入了一个很高速**率的阶段,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先例,年轻人对老人(父母)的比例为1:2 ,就在那短短几年间 人口数急速下滑,空置房子大量泛滥。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妈币
2674  
宝宝生日
 
积分
1314 
楼主说得好有道理哦!好像确实是这样的也?看来是该考虑一下了,谢谢楼主的提醒,帮楼主点个赞!
来自[妈妈网Android版]

Rank: 3Rank: 3

妈币
149  
宝宝生日
 
积分
74 
我能说我刚刚买了一套吗
来自[妈妈网Android版]

Rank: 10Rank: 10Rank: 10

妈币
1333  
宝宝生日
 
积分
576 
我个人认为楼主的观点不全对,在很多城市的确已经房子过剩了,但是这些城市只是指3、4线城市,而一线城市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例如上海、北京永远都是大量人口涌入的城市,房子永远都是香馍馍,对于重庆这种二线城市尽管房子没那么抢手,但是不至于到楼主说的地步,主城以外的房子就不好说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据说房价大幅度下跌将会是2019年,理由如下!! ...
快速回复

X

你选择的金额范畴属于普通装修,将会为你分派装修队,只提供平面设计图噢!

发布装修招标

装修零成本/免费提供服务;帮你找到最优秀的装修公司,让装修更健康,更放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