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澄澄妈重庆渝北 于 2014-3-1 14:38 编辑
今天先说一个澄妈看到过的事情。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是个周末,中午吃完饭之后,就做着和朋友聊天吹牛,但是其中有一位是一个小学生的妈妈,孩子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左右的样子,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做作业全程都是妈妈陪护,所以担心孩子作业完不成,这位妈妈连赴宴都把孩子的作业带来了,午饭之后就在酒店的空桌上辅导孩子作业。我看到的现状就是:每一个题目都是妈妈帮忙读出来,然后问孩子会不会,孩子根本想都不想就回答:不会。然后妈妈就开始给他讲,其实也就是在读一遍题目,然后直接就给出了答案,叫孩子填上而已。就这样这个孩子还一直都磨皮擦痒的,一会搞搞笔,一会搞搞橡皮擦……我们旁边看的人都替这个妈妈感到累。然后这个妈妈就说起了在家里也是如此,每天下班回家的头等大事就是陪孩子做作业,一直到很晚。
我之所以说这个事情,是因为我敲打出来的这本书的内容,或许对此能有些帮助。 下面开始正文,接之前的“影响教育”。
“影响教育”理念 观念改变人生,方法成就人生,习惯塑造人生。 具体的解释:正观念,追根源;讲方法,重策略;养习惯,纠做法。 首先摆正认识,也就是摆正观念,真正找出所出现的问题的根源所在,把握前进的方向;方法是轨道,正确的方法可以少走弯路,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从而事半功倍;沿着正确的方法,用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来替代不好的习惯,纠正不好的做法,从而把学习进行到底。 伽利略曾经说过:你不能教会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爱因斯坦说:我从未教过我的学生,我只是创造了一个让他们学习的环境。 王飞博士说:优秀的学生不是老师教成的,而是“影响”造就的。教只能几年,而影响却是一生。 作为外因的老师和家长,只能通过方法由外而内“影响”学生;而学生的改变,也只是通过纠正不良习惯自内而外塑造自己。
“影响教育”操作方法 家长和老师影响孩子的方法有四种“引导、督促、分享、榜样。 首先,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强迫他们去做家长和老师认为正确的事情。“引导”与“强迫”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去处及那里的美好,让他们带上希望与憧憬上路,不时地涨完前方,而后满腔热情地接着奋力拼搏;而后者是“牛不喝水强按头”方式,一味地让孩子低着头努力,使得孩子们偶尔回头看到的是家长的威严与肃杀,因此只能在畏惧中艰难前行。 当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上正确的轨道后,家长与老师就要实施督促,即不时提醒他们,前景是多么的美好,现在的成功是多么的巨大,让他们时刻不偏离目标,感到亲人的关注,最重要的是通过督促养成学习的习惯,让成功的习惯伴随他们一生。 “分享”是影响别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没有人能改变别人,只能影响别人。分享是通过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诱发对方的兴趣、好奇、共鸣等。使其参与。这种参与是积极主动、热情洋溢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其效果远胜于命令与强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汉语讲“身教重于言教”,英语将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speech,道理是一样的。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说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影响”。我们可以在任何孩子身上找到他们父母的性格与做事的影子。父母如果能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是最好不过了,但并不是每一个做长辈的都能用良好的行为为孩子做表率。 四种方法都有效,你可以只用一种,更可以多种结合。体会个中的滋味与奥妙。 教育是个三位一体的过程:教师,学生,家长。教师和家长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虽不决定内因,但它可以反作用于内因——即影响内因,从而起到相应的作用。外因所做的事情是:通过观念改变想法,给出方法引导做法,培养习惯塑造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