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拓认知教育 于 2018-3-30 16:18 编辑
现在家庭里,从开始就一个孩子,到现在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家里都有了第二个孩子。小宝宝单纯可爱,惹人怜爱,但是熊孩子也是从这种人畜无害的乖宝宝晋级的,小孩子我们都喜欢,熊孩子,真的是深恶痛绝!那么熊孩子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生物”?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可以叹一句:“这熊孩子”。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
他会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把你的家搞得一团糟,甚至还死乞白咧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他们的叫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饭馆和每一节车厢里。有人说,“熊孩子”不只指可爱的小孩,还指讨厌的小孩。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大人们面对着自己屡教不改的小孩子捣蛋后的战场也会带着一脸无奈笑容说一句“熊孩子”,毕竟顽皮是一种天性,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只会“胡搅蛮缠”的。小孩子嘛,调皮不要紧,任性就是师之惰、父之过了。
我们来看看大家对熊孩子到底有多讨厌!
1. 熊孩子按18层后 2岁女童被关电梯坠亡!
2. 熊孩子半月疯狂打赏主播9万多!
3. 小孩子不懂事, 不就是毁容吗? 别跟他计较!
4. 熊孩子电梯内撒尿致故障被困!父母:他尿不到这么高
5. “我想看她会不会流产”熊孩子猛推怀孕准妈妈后
这样的新闻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有的孩子在你家里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就已经够“可恨”了,而上述这些这是把熊孩子的熊发挥了极致。那么在熊孩子的背后,除了有熊家长以外,还有那些是造成他们熊的原因呢?一项发表在《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这些青少年大脑中负责处理社会信息和冲动控制的区域存在缺陷。研究的对象是来自荷兰,年龄15到21周岁之间、被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青少年罪犯。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的青少年,往往都具有反社会人格,这具有先天的因素。研究表明,这些青少年大脑中,负责处理社会信息和冲动控制的区域存在缺陷。但更多的研究表明,这还是和后天的教养有关。
研究的第一作者、马克思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适应性理性中心研究员沃特·范登博思表示:“人在青春期会经历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的诸多变化。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青春期发生的变化,以及为何有些青少年会发展出反社会行为。”研究者希望他们的发现能有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
素质教育,家长们要重视起来,不要让熊孩子继续熊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