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476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妈币
2515  
宝宝生日
0000-00-00 
积分
2343 

重庆通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1:35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用赏罚分明的“家规”帮孩子塑造人格
    当孩子与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发生冲突时,大人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以温和的、商量的态度来面对问题。一般来说,冲突发生时,大人们总是本能地不愿意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希望以权威来压制孩子,让孩子尊重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孩子听取顺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很多孩子都会因为“乱花钱”的事情和爸爸妈妈产生冲突,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挪用了本该买学习用品的钱而冒火责怪,有的父母会耐心询问孩子钱用到哪里去了,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是因为同情路边的乞讨者将钱给了他,或者,孩子为班级中有困难同学提供了金钱上的帮助,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Js老师认为,只要孩子能够主动说明原因,或者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自己的缘由,我们就应该通过孩子的阐述,对他的行为进行判断,若孩子的出发点是正能量的,我们就应该予以表扬,如果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问题,但不是因为孩子故意出错而产生的,我们就应该加以指点。
    在生活中,孩子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分辨出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点。我们需要做到奖罚分明,孩子做得对,不仅仅要表示肯定,还要加以鼓励,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奖励,当然,“赏”有“赏”的好处,“罚”有“罚”的道理。
    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我们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后再制定规则,并且约法三章,千万不可以自作主张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这样的规则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约束意义。约法三章是因为孩子缺乏自制力,制定规则是帮助孩子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惩罚孩子的,因此规则一定要孩子发自内心认可,我们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再制定规则。
    大多数孩子是贪玩的,有许多父母都给我讲,孩子经常出现因为贪玩而不按时回家的现象,有的爸爸妈妈被急的到处找孩子,甚至有些父母急的去报警。遇到这种情况的爸爸妈妈们,可以提前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出现晚归并不提前或者及时联系家长的情况,就要惩罚他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家务的内容包括哪些,时间多久等,都要约定清楚。如果孩子犯了错,就一定要信守诺言,督促孩子兑现承诺,过程中根据约定好的内容监管孩子执行,当惩罚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告知孩子,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个人要有责任感,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不守诺言,没有规则意识,是要付出代价的。面对孩子的“不懂事”,打骂一定不是最好的办法,用“家规”让孩子领悟自己的错误,才能唤醒他内心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比如当我们提醒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可以说:“你是不是该去写作业了呢?做完了就可以看会电视了!”而不是说:“赶紧去做作业!””怎么还不去做作业?”。当你请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温柔的询问:“你可以帮助一下我吗?”而不是直接说喊他过来给做什么事。
    赏罚分明的家规,是孩子养成好性格,健康成长的守护神,但值得注意的是,遵守家规并不意味着孩子什么事都刻意修饰,而是要让孩子清楚的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该做,并且明白做人的一些道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有规矩才能做得更好,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地方,一个赏罚分明的“家规”是很有必要的,明确的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怎样做才能更好。以是否遵守记录为例,当孩子表现出遵守纪律的行为时,就应该及时恰当的给孩子一些鼓励,这样一来孩子就有动力将这项行动持续下去,逐渐培养出孩子良好的习惯。当孩子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批评或惩罚,让孩子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成长。
在看点一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用赏罚分明的“家规”帮孩子塑造人格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