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回复: 0 | 浏览: 1013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妈币
1386  
宝宝生日
0000-00-00 
积分
502 
本帖最后由 辰星教育 于 2019-7-15 14:13 编辑

辰星作者简介|涵妮,香港中文大学学龄前教育硕士,美国幼教协会会员。曾任职于多所国际教育机构,现于辰星教育集团专注于0-6岁儿童教育和家长课堂的课程研发。(更多育儿资讯关注:辰星教育,微信公众号)

香港TVB节目《没有起跑线?》透过追踪孩子处于学前、报读小学、升读中学、DSE(中学文凭试)会考四个不同学习阶段的真实家庭,探究香港近年教育生态的转变。
 

很多宝爸宝妈会问我,香港的孩子是不是会轻松很多?他们的压力是不是没有内地孩子们这么大?我在香港幼儿园期间,有教过国际班的孩子,也有教过本地班的孩子。不论是哪一类班级,孩子们上的兴趣班都是一个比一个多,放学补课的时间一个比一个长。他们背着书包游走在香港不同兴趣班的场景,比比皆是。

 香港教育资源短缺,大学入学率低,教育资源上的竞争不断前置。从幼儿园开始已经有面向孩子和家长的多轮面试,而这样的社会现状也将压力转嫁到了孩子和大人身上。 这样的场景,我相信各位宝爸宝妈们也并不陌生。

从孩子出生前开始精挑细选早教学校,到1、2岁已经开始为孩子的幼儿园四处奔波,本来立志成为“佛系”家长的我们也开始被这股无形的压力推着向前,慢慢变成“直升机家长”和“怪兽家长”。这样的我们真的是对的吗?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真的是开心健康的吗?
 



希望孩子进好的大学,所以要选好的中学,那么就要一间好的小学,当然就一定要好的育婴院和幼儿园作为敲门砖。因为育婴院要排期,时间要算得比较准,所以往前推,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已经要做好准备,就是纪录片里妈妈们说到的“一定要赢在子宫里。” 
 
像Irene所说,在香港,比较好的学校偏向于收一月出生的大宝宝,称“大B”,因为月份比较大的宝宝相对更加成熟,认知发展比较好。所以,妈妈们甚至将比赛提前到受孕的精确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有更高几率进入名校。 所以,孩子的竞赛从还是胚胎的时候已经开始。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起跑线”也已经疯狂地延伸到了受孕那一刻。
 我们不禁问:“这样的我们是生病了吗?”多个兴趣班已经成为常态 
 
除了学业本身,兴趣班也占据了孩子绝大部分的休闲时间,星期一至五的放学时间,周末都是被各种兴趣班排的满满的。两至三门兴趣班已经算是入门级,更甚者接近10门。我以前有个学生,还是个中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小提琴、口琴、法文、魔术等6项兴趣班。

但当我问他是否喜欢这些兴趣班时,他却闷声不响看着我,摇摇头。那一刻,我真的觉得他不像是个孩子了。
 为何会上这么多的兴趣班?其实仍然是为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特长,作为进入名校的筹码。也有很多家长是随大流,觉得“别人有,我家孩子也要有”这样的比较心态。更多的兴趣班,更多的证书带来的是更多的机会。

 所以家长们在孩子愿意或者不愿意,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情况下,主动为孩子选择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就像采访中四年级的Tessa,品学兼优,文武双全,证书无数。 

 
Tessa这样的女孩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们都很羡慕有这样懂事、出色的女儿。但拥有成人般成熟心智的Tessa真的快乐吗?她说她喜欢比赛,她喜欢当第一。如果滑冰摔倒她会哭,因为很丢脸;如果没有考第一,她会很沮丧;在这种高压下长大的Tessa真的能面对失败和失意吗?一味的结果导向将给她未来的人生带来什么?我很害怕。 

 
因为钢琴、小提琴这一类现在已经很普遍,很多小朋友都在学,就会没有那么突出。所以,如果想杀出一条血路,那么就要另辟蹊径,找一些小众的东西学,比如竖琴、柳琴、唱歌剧等。但我们想一想,学兴趣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否已经本末倒置呢?

小朋友真的喜欢吗?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步步地紧逼也是在一步步地抹杀他们对于世界的兴趣和热情。
 从孩子到家长资源的竞赛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这是我们常说的两句话。所以,在孩子各大兴趣班,各大培训班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也是家长们在金钱等资源上的竞赛,这种竞赛也令家长疲惫不已。 

 
香港的福利系统非常完善,但有两件事是绝大多数人的压力来源:生孩子和买房。 

 
所以,孩子压力的背后同样也是父母的压力。这也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或者没条件生孩子的原因之一。但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还是会为孩子倾其所有,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出发点是好,但爱真的是一切吗?爱的出发是对,爱的方式一定就是对的吗?最后,不光给孩子,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压力。 

 
我们明白,在现代社会这种高强度竞争压力下,我们无法去回避它,我们必须去面对它。但不回避也不等于全盘接受,我们需要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过度、不要沉迷、不要把自己和孩子逼到绝境。 问问自己,这是孩子他们想要的人生吗?这是他们想成为的人吗?这是我们最初想给他们的吗? 



 进入大学后的空虚 

  
从追求好的幼儿园,到追求好的小学,好的中学,最终如愿以偿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时,是什么感受?绝大多数大学生感觉到了空虚和迷茫。准确来说,在高考结束后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空虚。因为一直都是为了成绩、考试努力。

突然,好像这一切都结束了。那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结束,这只是他们人生真正的开始,但他们不懂思考,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因为,他们从未有机会思考过。那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呢?我们在从小到大的鼓励中,都是考一个好大学,我们曾几何时和他们聊过,你们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呢?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但我们需要改变。让孩子自己定义他们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就像采访中的中学生说,人生是场马拉松,我们不能用短跑的心态去看它。赢在起跑线就能赢在终点线吗?那什么又叫赢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孩子有自己的课程和节奏 

 
孩子应该有生活,有乐趣。不应该全是竞争和第一。如果我们把孩子比成一匹马,每匹马都有各自的特性。不是每一匹马都适合一开始就冲刺一样地跑出去,一味地逼着跑,可能在半途就已离场。他们有自己不同的跑道,不同的速度,也有不同的终点。

 尽我们所能,顺应孩子们的发展规律,提供更多“天然”的童年给他们! 
 
最后
附上四组香港家庭教育学院调查的数据
令人思考…

    

香港TVB节目《没有起跑线》透漏:孩子的竞赛从胚胎的时候已经开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