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1723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2

妈币
80  
宝宝生日
2008-10-08 
积分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8:28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为什么先读易经》                ---群内讲课实录                毛慧青
★主持子兴妈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群里经常看到妈妈们的求助:我家宝宝不喜欢读经怎么办?读经的课程怎么安排才合理?、、、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让我们以空杯的心态来聆听毛老师的《为什么先读易经》,有请毛老师,大家欢迎。
☆主讲毛慧青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毛慧青,很高兴又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我的学习心得,今天的题目是《为何先读易经》。
   这个问题其实是提给我自己的,开始读经的时候,我就想,只要是经典,读就好了,何必论先后?中国这么多经典、这么多著作,只要读就好了,何必一定要强调先读《易经》呢?有人读书的次第参考《三字经》里的建议,还有人推荐从《论语》开始读、也有人建议先读《弟子规》。这些建议各有道理我也能理解,读完我就能运用到生活中,可赖老师一再强调先读《易经》这么艰涩难懂的天书,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虽然有这种低级而又可笑的想法,我还是抱着一睹芳容渴望,拿起了《易经》-----这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开始系统读经之旅。
    本抱着入山探宝、求知若渴的精神,以为在易经中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或发现睿智的启示,可读完一遍后昏昏然不知所云。我的个性属于越挫越勇型,我就不信了,我能笨到一句都不懂的程度吗?于是,继续啃。我父亲看到我在家天天抱着《易经》读,问我“易经不是算命的吗?”我说“不是啊,易经可是人更三世,事历三古的大成之作。”于是赶紧卖弄起刚搞明白的《易经》成书过程,“易经先是伏羲氏作,伏羲氏没(去世)神农氏作,然后是尧、舜、禹、黄帝,一直到了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最后到孔子及其弟子,从上古开始到中古、近古历经了三个大时代,才完善,这可是一部集历代圣贤集体创作的经典,是真正的群经之首”。老爸一听我这么讲,也感兴趣了,要看易经。不过老爸先看的是曾仕强教授写的《易经的奥秘》。晚上我下班回到家,父亲说,看了《易经的奥秘》发现,必须先读原文才行。他要了解易经到底在写什么,我赶紧把口袋书送给爸爸。这下好了,我爸除了在家练二胡,又开始捧着易经读读、写写、画画,没想到啊没想到,老爸不到三天的时间看明白了八卦并了解了卦的变化规律,迅速记住了64卦的卦象。因为才开始读原文,各个卦代表的意思还不知道,我问爸爸易经读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其实我也就是想和我爸随便聊聊,才刚接触三天易经,第一天读原文,也没想到能聊到什么体会,没想到刚读三天易经的老爸,一番见地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以下是我当天日记的记录:我爸说:易经就是记录了宇宙变化的规律,万物都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都是不断转化的,对于当前表现为很好的事(阳的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变化,也许它体现出不好的一面,或者变成不利的现象,这就是阴的一面。
深圳育心赖老师  10:16:54 毛爸爸是神人,我要找时间去跟老人家学习去。
☆主讲毛慧青(89668561  10:17:33 我爸是研究理论物理的,所以通的比较快。
    阴阳哪一面占主导我们看到的就是哪一面,或者阴或者阳,但不是说有阴的时候没有阳,有阳的时候没有阴,他们永远是同时存在的。这个转化过程放在生活中,也许是要有一段时间。比如家里的桌子,现在的状态为桌子,但是不一定它永远是桌子,过一段时间后,坏了,变成了另一种状态,这也是一种阴阳转换的过程,也可以说,桌子好的时候是阳,桌子坏了就变为阴。他还说,从中可以看出,**是研究透易经的。提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应该是来源于易经的思维,只有读懂易经,了解易经的辩证思想,才能很好把握做事的方法与规律,做事才能运筹帷幄。我爸当年是自学下象棋,从高中起到工作后,他的棋术在学校里都是最好的,每次比赛稳坐冠军,而他的指导书就是《矛盾论》,他从来不看棋谱。
●常德贝贝妈M9 10:23:00  现在的孩子有了易经就更不得了了。
★义工gx思菊妈3 10:23:05 毛爸爸可真是才子啊!
●温州其育妈G410:23:40 看你毛老师的讲的,非要看看《矛盾论》讲什么才行。
☆主讲毛慧青10:23:40 嗯,的确是 呵呵
我爸给我讲后我也对《矛盾论》产生了兴趣,还看了几天。从赖老师、文洁身上以及我爸的例子,我觉得学理科的人学经典学习效果更好。
(☆主讲毛慧青(89668561)  10:25:53 跑题了,拉回来。)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矛盾也是无时无刻不在。矛盾论的这种对立统一与易经的太极阴阳如出一辙。 太极图中有两个阴阳鱼对立统一存在于一个整体——太极中。这种阴阳的消长变化的哲学概念如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思想是相同的。还有中医也是完全按照易经的思想,中医追求的就是平衡,肯定是来源于易经。辩证法的思想也应该是来源于易经。易经就是自然科学,体现的是物态的变化、能量守恒。易经是非常科学的,只有不了解它的人,才会认为是迷信,因为看不懂,以为易经可以算出前世今生,其实他不知道,只有把握住事物变化的规律,结合各种时态等因素综合分析,来推算出一种结果。那么不懂的人就以为是用易经算命,搞迷信活动,我读了好几个月都还晕晕呼呼,这一下把我说开窍了、上面的那些话,是我爸一边说我一边拿笔记下来的,当时有些还听不明白的地方,他给我讲了好几次,这下我读易经的劲头更足了,也开始关注易经所产生的影响。
与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在赖老师的点化中,逐渐认识到易经对中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二位圣人谈起,老子、孔子,《易经》说的是“天道”,说的是“人”与“天”的合一,《老子·道德经》说的是“道法”之用。这几天的早课学习中,更加深刻认识到易经对道德经产生的影响。《老子·道德经》是用文字解说《易经》的“道法”和应用。《道德经》那里,已经有了“法自然”的智慧。孔子据此而解说“人序”、“人道”、“人伦”。《易经》、《道德经》和孔子,三者正好构成“天、地、人”之序。
    从经典的对比中也可以发现易经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周易·系辞传》对于道的论述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而老子的《道德经》里就可以看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老子》是以《易经》的哲学观点,用诗一般而有哲理的语言,建立起了自己一套崭新的世界观
   孔子为《易经》做系辞的时候就写着:《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天地人三道其实都在易经里,后世分别细化细说而已。从以上那段话,我们足可见周易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黎鸣也说:孔子的一生,实际上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逐渐展开的。最明显的是孔子自述的一生六段、编选六经六纬,以及孔子本人的精通六艺等等。什么都与有关,这明显与周易六十四卦的六个卦位相关。我们总以为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思想,其实是易经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易经这一思想的发挥是以辩证的方式出现的,虽与中庸不同,但与中庸有同样的意蕴。在《道德经》中诸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句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老子的哲学求静,而避难。孔子的哲学求动,而立行。看起来是背道而驰,实则道的不同方面而已。
   我们常说追本溯源,要研究中国文化,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电脑陪伴我的时间比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久,我却不知道,原来计算机与与易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二进制代数,源自中国易经八卦的阴爻和阳爻,一个意大利的传教士在德国出版了一本《中国上考古》,详细介绍了《易经》、太极八卦的演化过程。国数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在研究《易经》中悟出了计算机科学的二进制。
    我以为将近七千年历史的《易经》太古老,与我们生活不相关,读了易经才知道,自强不息、谦谦君子、九五之尊、反目成仇、立竿见影,正大光明、乱极必治、类族辨物、殊途同归,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洗心革面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道理、常用的话都来自于易经。我只是日用而不知,只能证明我的无知,而不是易经无用,系辞传曰生生之谓易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说明了天地生化万物,它的本能就是生生就是变化,以天地自然现象来讲,如日升月恒、朝夕晴雨、春生秋实、沧海桑田
以社会演进来讲,如国家兴亡、社会盛衰、政治兴革、经济起伏。以人事机遇来讲,如得失成败、悲欢离合、吉凶悔吝、否极泰来。这一切事事物物自古至今都离不开这些个变化规律。
天道、地道的演化,直接间接、有形无形,都影响着人道的精神、思想、修养、学问、事业、家庭、婚姻、寿夭、得失、成败。所有的一切事事物物,虽然在千变万化之中,然而终有其不变的法则,以支持其变。
(深圳育心赖老师  10:49:06 真理永远不变,大道永远流传。)
   我终于知道了,学易,是在探求便易的现象,寻求不易的法则,来确定我做人处事的方针,指导我应变的方法,学易的主旨在此,学易的目的也在此,一个人的格局、胸怀、家庭、事业、人生也就随之而改变。
   我终于豁然开朗,效法天地以作好人事。所谓做事先做人,所谓本立而道生,本就在这里,道不远人,其意如此。
记得赖老师在一次聊天中讲到。“读易经,犹如坐电梯,电梯来了,但是他不上,老是在一楼问来问去,我们什么也不问,坐上去再说,结果轻松上到顶楼,一览众山小,那种风光,不到顶楼的人怎么能够看到呢,我们下来了,又从一楼开始,结果那些人还在一楼,我们又上了一遍,这样天天上上下下,我们上了几十遍了,有的人还在一楼。这就是我们的读易方法,是停留在一楼的人更了解易经呢,还是上去过几十遍的人更了解呢?
    要想领略最险最奇的景色,还是要自己探索,越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才是最美丽的所在,幸运的是我们领着孩子坐着现代化的缆车(育心的跟读教材)一路直达峰顶,孩子从小读易经,年纪小小胸中丘壑。
   我总会听到一些父母或者老师担心地问,孩子读经典会不会太难,读易经会不会太难,我只能说,你太不了解孩子了。
   早上我们听邹老师的早课还谈到,越是孩子越接近于道,早课是赖老师也讲,要复归于婴儿,孩子比我们更容易接受经典,理解得更快,何况一直提倡让孩子素读原文,对孩子来说,读任何一部经典难易程度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孩子发音器官的完善与否,能否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所以读经典的家长都知道,孩子更喜欢读易经。孩子不是木头,不是植物,他有生命有思想有智慧。大人杂念太多。
     无论大人孩子,有了现在的注音教材,读《易经》是不难的。只要好好地引导他们的求知欲,教孩子读古文并不难。通过系统读经就会发现很多思想、理论或者引用的语句都来源于易经。再读其它后人写的经典,是不是会感觉经典越读越简单,越读越轻松?孩子连《易经》都能拿下,读其他国学经典、蒙学经典、故事书、课外书、上课学习,那不是和玩一样的吗?
   呵呵,我的体会分享完毕,我们有孩子再读易经的朋友们,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和孩子的表现,谢谢大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为什么先读易经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