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的大学ing 于 2016-12-26 11:57 编辑
在生活中,会“逗”小孩玩,好像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社交方式,大人们逗孩子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可是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让孩子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们对大人说的话往往深信不疑,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在逗孩子时大人们也该有所分寸,要注重孩子的心灵健康,不要让他们受到伤害。
别把“戏弄”当“逗乐”
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最令人难受的不是别人怎样逗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
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有谁了解他是否心理是否害怕?在这过程中有谁能给予他安慰?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逗”孩子的实质其实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十年二十年之后,孩子长大了,变得不安,急躁,或者是坏事,我们常常会说“这小孩一起不是这样的,怎么越长越离谱?”可能你忘记了,也许小孩也忘记了他当年是怎么被戏弄,而将那份愤怒和恐惧压在心里,可是,“心结”一旦形成,是很难释放,从而形成一种自己应对恐惧的“方法”。当孩子越长大,其实对生活的种种挫折也会一点点“累积”,二十年后,年轻气盛,导火线也被点燃了。这段话,我不知道这种比喻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因为时间跨度非常大,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在非常细微的“线”连接着,很难被发现。
在逗孩子时,请各位大人们要把握分寸,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家长们最好能鼓励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意愿,同时,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孩子的内心力量也会慢慢增强。
大叔来说说,七嘴八舌来聊聊,反思自己的内心,回想看看你孩时有被“逗”,而你又不敢吭声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