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82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儿童天堂

认证商家访问商家店铺

妈币
16747  
宝宝生日
 
积分
7566 

重庆通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6:58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常常有人会问,我到底适不适合要二胎?我总回答,准备二胎最重要的是准备心态,如果你还是抱定了事事亲为、时时完美的心态,那别说二胎,就算是一胎也是足够辛苦的。
相反的,如果你能够学会“偷懒”,学会放手,学会将时间放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刻,而不是时时刻刻都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他们的头顶,那你的育儿生活,便开始丝滑,效率高且效果佳。

小土叨叨:

算起来全家搬来休斯顿有一年多了,我们是租的公寓,中间搬过一次家,一室一厅和两室一厅都住过。
为什么总传老外带孩子轻松?从个人体会来讲,此言不虚,也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标题党一下的话,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她们比国人舍得“浪费”,比咱会“偷懒”……

老一辈,
会为了省几度电,衣服一定要自己动手洗;
会为了省几块车费,宁愿多走半小时;
为省几毛钱菜钱,花好几分钟和小贩砍价;
不舍得用尿不湿;都要自己动手不考虑成品辅食……
为了省下了一些金钱,浪费宝贵的时间,耗损心力……

而我们自己,
受长久以来消费观的影响,也常落入类似的情境 (土豪请忽略):

为了抢团购不断刷手机;
反复在淘宝比价;
为了获得免费资源在网上花很多时间寻找;
自己很累了不舍得找钟点工;
看中的玩具、绘本、衣服,非得等搞活动;
......

表面上看起来是节约了真金白银,是赚了
其实也许是“亏”,未必划的来

别忘了那句老话“时间就是金钱”
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插一件我一直很遗憾的事情

以前学校里有申请去香港交流的机会,但听说那边青菜饭都要卖20一份,想想家里没钱,连打听都没有打听就放弃了
室友们在考托考G, 我也很羡慕,但是听到报名费要几千,试都没有试,就放弃了
以前觉得只是因为穷,后来才逐渐明白穷不是原因,根源出在消费观
想争取的就不该连试都不试就放弃,机会怎么可能眷顾轻易放弃的人呢

这几年,更多的认识到
时间、心情都是有价值的
花钱买时间,花钱舒服,舍得为自己的身心投资
这绝不是浪费!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往往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年的经历,对我的消费观也有着很大的冲击

在国外,洗碗、洗衣服都是交给机器
而国内时候,我多少会觉得,用机器是种懒,是种浪费

其实有了孩子后,如果花时间太多时间在做家务上,花在如何省钱上
省下的是看得见的几度电,几百的钟点工钱
透支的是看不见的体力,是心情。

动不动就吐奶,漏屎那种,方便的洗烘很关键。 这样就不用担心衣服不够换,不用总惦记着啥时候出太阳。
一个人带孩子,背巾,容易收放的推车都需要,别担心价高,用的时间短,大不了回头当二手的转卖。
宝宝喜欢的玩具,绘本,想买就买,不一定非要等促销等特价,早一天用上也是价值。
一个人带孩子每顿饭只能凑合的,不妨找个钟点工。好歹有个换换手,能喘口气,吃上顿好点的饭菜,营养好奶水也好。
该开空调,开暖气的时候就大大咧咧开,夏天如果只有一间开空调,进出容易着凉,冬天屋里暖和,也就不用反复脱穿衣服。
宝宝在家久了容易烦躁,有个汽车会极大的拓展玩耍地点的选择。不用成天窝在家里,或者只能去方便的那几个地方,不用疲惫的坐公交挤地铁。
很疲劳的时候,出门做个按摩放松一下身心,不用舍不得,身体是最大的本钱。
喜欢的衣服,不一定要等打折,女人美点也会更自信。
为了价格委屈,买一个不喜欢的,可能比不买还糟
因为不买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和资本
不要将就......

当然这些都是钱堆出来的
以前我会觉得,没有那么多钱啊,这么花,攒不下钱怎么办
其实,上面说的很多都是生活小细节,余额宝多了几块钱,几十块钱,甚至几千,生活不会有什么不同,不会因此富裕或者贫穷。
但对生活状态、奋斗动力的影响确是实实在在的。
我相信,当有更好的状态时,人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更有动力为开源打拼,而不是一味节流

要认识到时间的价值
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两个孩子怎么带?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