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atutar 于 2012-10-17 15:00 编辑
15日,这个标准发布以来,网络上的争议不断,有些人会觉得这个标准过于简单,现在的孩子轻松就能够达到。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要求他们能够有更高的能力发展;也有人觉得,都以此标准来衡量孩子,是否会太过严苛,太条款化,而让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个性发展;还有人会说,标准是死的,孩子是活的,我们不能用这把尺子来限制我们的孩子;当然还有人说,让这个标准随风去吧,哪里找得出如此标准的孩子。。。。。。
妈妈们,你怎么想呢?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教育部日前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在其官方网站下发通知要求贯彻落实。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同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这位负责人介绍,针对广大家长十分关注幼儿在语言和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强调重点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科学领域强调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南》着重强调了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成人不应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等先进教育理念。
近年来,小学择校现象和入学考试问题屡禁不止,最终牺牲的是幼儿的童年快乐和身心健康。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强调,《指南》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更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广大家长要切实转变观念,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