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庆儿童天堂 于 2016-3-24 13:50 编辑
1、“又白又嫩的脸庞,粉嘟嘟的红唇,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用这些形容词来描绘宝宝们的可爱形象再适合不过了。看到可爱的小宝宝,大人总是忍不住想要亲上一口,来表示自己对宝宝的喜爱之情,但是亲吻宝宝也是有讲究的,不闻不问的就冲着宝宝嘴巴来一口,小心宝宝会突发“亲吻病”!
2、亲吻病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孩子患病的原因多半是由于亲吻,另外,口对口喂食也是其患病的一大诱因。日常生活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面部有一个危险的三角区:这个部位血管丰富,一旦遭到细菌或者病毒感染,会在短时间内引发连锁反应,进而直接威胁到孩子的健康。危险三角区究竟在哪里?哪些人群会给孩子带来潜在隐患?欲知详情请锁定今日文章。
2岁萌宝被人吻出“亲吻病”?
小王有一个2岁大的儿子龙龙,因为孩子眼睛大,脸蛋又肥嘟嘟的,每次带他出门,总有很多路人过来逗弄。她带儿子到公园玩,意外碰到自己的大学同学,快要分别时,同学一边夸龙龙很“萌”,一边忍不住“吧唧”亲了三下。
当天晚上,孩子开始发烧,小王以为孩子是受凉了,就给龙龙喂了感冒药。奇怪的是等到第二天,小王发现孩子的高烧不仅没退,脸部还出现了僵硬扭曲的迹象,吓坏了的小王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就诊。经过抽血检查,医院的儿科医生诊断出龙龙是EB病毒感染,俗称“亲吻病”。辛亏小王发现及时、及时送医,龙龙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已经好转。
重点科普: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又称EB病毒感染,像父母亲吻孩子、口对口喂食等都会发生感染。该病以3 ~5 岁儿童最容易感染,潜伏期在1 ~2 周。
患上亲吻病后,约半数孩子会出现发烧、嗓子疼痛、耳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有些孩子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亲吻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季节为高发期,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应该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面部危险三角区,确实亲不得!
医生指出,新生儿的特殊生理情况决定了,一些细菌对于成人来说不会致病,但却容易让新生儿引起严重疾病,甚至**。
面部危险三角区,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为何称其为危险区域呢?这个部位血管丰富,口腔、鼻、咽喉、眼等部位的感染都可以扩展到这里。而最严重的是这个地方有不少血管通向脑子,它们一旦损伤或感染,可以把细菌及其毒素传到脑子,发生脑膜炎或脑脓肿。
喂饭也能“喂出”亲吻病? 前一段时间,省妇幼保健院就接诊了一起典型的亲吻病病例,作为常见的儿科疾病,亲吻病在合肥同样存在。两岁男孩泰林患病主要诱因和喂养不当有关。
两岁男孩泰林因牙齿未长齐的缘故,平时都是由奶奶把饭嚼碎了喂给孩子吃的,奶奶私下解释说:“担心孩子营养不均衡,肉、鱼之类的孩子没办法自己吃,所以才想了这个法子。现在想来真是后悔!”
儿保科主任严成明医师提醒家长:“成年人口腔中有几百种细菌,不乏EB病毒。孩子免疫力低,极容易受其感染,特别是 3~5岁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