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越越爸 于 2015-5-6 09:53 编辑
我觉得一个人有气质,主要是指干练,利索,整洁而又有良好的习惯。没有查过资料,只是这样理解的。而我们的孩子在两岁三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这样那样,做一些他们无法做成做到的事情。而当孩子已经长成七八九岁的时候,还帮他背书包,吃饭喂到嘴边,这样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呢?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这样的孩子冷暖不知,目光迟滞,手足无措,自立能力相对差了许多。特别是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反应明显减弱。其实这种情况我是一直反驳的,这种情况在年轻人身上还是少数,而所存在的老年人身上居多,其实现在多数的老年人离不开孩子,而老年人不管对孩子怎么样好,孩子却无所留恋,拂袖而去,这让人寒心还是我们心所不依?值得思考。有时候孩子活着,现实生活中却不仅仅是为一个人活着,而独立思考和生活的时候多数时候被剥夺。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或年轻人的一些矛盾和纠结,或多或少的会强加于孩子身上,这样就考验着我们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孩子就两头受气,而且无所知从,久而久之,没有了主见,更谈不上个性,如何张扬主,这样培养出来的祖国接班人,如何对日本强硬起来?个人如些,个个人都如此,形成一种全面的大众化的思维和待人接物方式方法,如此下去,没有什么改善和需要改变的的东西,此谓儒? 而在学校,有老师喜欢的,有老师不喜欢的,有家长给老师送了礼的,从正常渠道来说,即使你再调皮,都会从内心或多或少的兼顾一些,这是特色,也正如妈妈们说的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这种微妙的心理差异,随着孩子的长大就会形成一种强烈落差效应,是好好学习还是天天向上,是专心读书还是得过且过?而这种态度就会强有力的改变着唯一考查和衡量孩子在学校是否良好的标准。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说这样做,母亲说那个做,爷爷要走,婆婆要留。外婆说去铁山坪,外公说去南山。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无所谓,觉得到哪儿都是耍,而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不去关注或者体谅他们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对态度,这样久而久之,也会给孩子造成一些错觉和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