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3-1-20
- 帖子
- 469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576
- 精华
- 0
- UID
- 9211818
  
- 妈币
- 1684
- 宝宝生日
- 2009-02-10
- 积分
- 576
|
在爱娃娃南坪中心呆了一段时间,看到很多的孩子都比较黏人,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大人鼓捣起做,让我感觉很奇怪,生活中这些孩子对本该是自己处理的毫无主张,事事都要依靠家长,那以后怎么办??但也看到有些孩子,年龄不大,但很自觉,自己的事自己做......经过沟通交流发现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断引导孩子找到成就感,在有意识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接下来,周老师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首先,什么是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在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地选择。
下面分享几种思维供大家参考:
1、要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以前碰到过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我想,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做家长的,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应该具备的能力出发,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例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样的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2、要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相信有不少家长会认为,孩子那幺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不是吗?
3、要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的完全的“顺其自然”(其实是放任自流)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周老师认为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4、要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碰到问题或提出问题,成人的惯性思维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种做法看起来既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是不是总是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呢?这不是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嘛?
5、要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而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却...... 所以,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周老师认为,这些条件不断在生活中帮孩子去创造,只是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