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86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2

妈币
107  
宝宝生日
 
积分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9:25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2012年,农历已过立春,然而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光瑞,却没感觉到暖意。跟他有同样感受的人还不少,他们的身份都是民营博物馆馆长。
  目前,成都和西安的民营博物馆均超过20家,重庆注册的仅9家。我市民营博物馆生存状况如何?由于民营博物馆本身没有收益,无一例外都缺钱,在“以商养馆”的运行模式下,这条路似乎越走越艰难。不过,目前,他们正在探索一些新的生存路径,比如围绕博物馆实现产业化。
  生存现状
  新馆十年难封顶
  2月19日清晨,渝中区李子坝,江面浓雾弥漫。刘光瑞注视着江边一栋6层的灰色建筑,眼神中充满迷茫——“十年了,还没封顶”。
  出身中医世家的刘光瑞,1996年创办了重庆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位于渝中区枇杷山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后来又在李子坝创办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2002年,他决定将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也搬往李子坝,但他没料到,这会是一场历时十年仍结局未定的搬迁。
  十年过去了,博物馆新馆仍未封顶。为什么?缺钱!
  “开民营博物馆是个无底洞。”刘光瑞说,两家博物馆的藏品和建设投入超过2000万,每年保证博物馆正常运行的水电、保安和讲解员的费用超过20万,“博物馆是非盈利性质,不收门票,所有开支全靠我的中医少林堂来支撑,捉襟见肘。”
  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长、三耳集团董事长聂赣如说,他们的博物馆虽然已投用,但没装修。“建馆用了2000万,假设装修还需1000万,每年运行费用又超过10万,如果不是靠企业收入补贴,博物馆很难运行。”
  运营一家民营博物馆到底要多少钱?重庆宝林博物馆馆长陈宝林算了笔账:保安20人,清洁工3人,管理人员4人,还有水电费,加起来每年至少要260万。他告诉记者,目前,宝林博物馆的所有投入都靠儿子公司的获利来补贴。   
  

Rank: 2

妈币
107  
宝宝生日
 
积分
44 
回复 vincent3645 的帖子

如何破解民营博物馆发展困局?

  其实,早在2010年1月,国家七部门就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不过,由于意见缺乏可操作细则,两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开馆容易守馆难,光依靠国家政策是远远不够的。”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长聂赣如也认为,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才是首要问题。

  做长产业链 博物馆周边开餐饮酒店

  单纯靠政策扶持不行,博物馆的馆长们在干什么?

  “围绕6家博物馆,正在打造一条龙的产业链,包括茶楼、餐饮店、宾馆,酒店今年投用。”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长聂赣如告诉记者,游客既可享受一条龙的商业服务,又能欣赏馆藏文物,这才是民营博物馆最佳的发展模式。

  而宝林博物馆则在探索“以馆带产、以产护馆”的路径。宝林博物馆馆长陈宝林说,博物馆依托宝林文化发展公司,通过博物馆及周边配套来聚拢人气,提高知名度,反过来再加大对博物馆的投入,形成良性的互补互促。

  “我打算开发系列文化产品、与高校合作建设教学基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光瑞说。

  他山之石

  结合旅游产业化营销

  “以馆养馆没有出路,以商养馆也很脆弱。”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授苟世祥认为,民营博物馆的破局路径是产业化营销。

  如何实现产业化营销?四川建川博物馆或许是一个成功的样本。

  成都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投资数亿元。馆内建有抗战、民俗、艺术品和地震四大系列30余个分馆。如此庞大的投入,博物馆如何谋生?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道出奥妙:做长产业链。

  他说,如果只建一两个博物馆,肯定活不下去,要和旅游业相结合。他围绕博物馆,建了茶铺、文物商店、旅游纪念品商店、餐饮酒店等配套设施,这使博物馆有了“造血”功能。据了解,2011年建川博物馆运营成本约2000万,而产业链带来的收益则高达5000万。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重庆民营博物馆举步维艰 如何破茧重生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