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2-20
- 帖子
- 35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44
- 精华
- 0
- UID
- 7484348

- 妈币
- 107
- 宝宝生日
-
- 积分
- 44
|
2012年,农历已过立春,然而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光瑞,却没感觉到暖意。跟他有同样感受的人还不少,他们的身份都是民营博物馆馆长。
目前,成都和西安的民营博物馆均超过20家,重庆注册的仅9家。我市民营博物馆生存状况如何?由于民营博物馆本身没有收益,无一例外都缺钱,在“以商养馆”的运行模式下,这条路似乎越走越艰难。不过,目前,他们正在探索一些新的生存路径,比如围绕博物馆实现产业化。
生存现状
新馆十年难封顶
2月19日清晨,渝中区李子坝,江面浓雾弥漫。刘光瑞注视着江边一栋6层的灰色建筑,眼神中充满迷茫——“十年了,还没封顶”。
出身中医世家的刘光瑞,1996年创办了重庆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位于渝中区枇杷山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后来又在李子坝创办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2002年,他决定将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也搬往李子坝,但他没料到,这会是一场历时十年仍结局未定的搬迁。
十年过去了,博物馆新馆仍未封顶。为什么?缺钱!
“开民营博物馆是个无底洞。”刘光瑞说,两家博物馆的藏品和建设投入超过2000万,每年保证博物馆正常运行的水电、保安和讲解员的费用超过20万,“博物馆是非盈利性质,不收门票,所有开支全靠我的中医少林堂来支撑,捉襟见肘。”
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长、三耳集团董事长聂赣如说,他们的博物馆虽然已投用,但没装修。“建馆用了2000万,假设装修还需1000万,每年运行费用又超过10万,如果不是靠企业收入补贴,博物馆很难运行。”
运营一家民营博物馆到底要多少钱?重庆宝林博物馆馆长陈宝林算了笔账:保安20人,清洁工3人,管理人员4人,还有水电费,加起来每年至少要260万。他告诉记者,目前,宝林博物馆的所有投入都靠儿子公司的获利来补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