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6 | 浏览: 898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妈币
6071  
宝宝生日
2009-02-08 
积分
2186 

重庆通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4:09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五洲女子医院 于 2015-6-5 14:10 编辑

一、 发病情况
  羊水栓塞最初是由Meyer在1926年报道的,但是直到1941年才对此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Steiner和Luschbaugh在一组分娩**的患者的肺循环中发现有胎儿碎片存在,认为这可能是导致患者**的原因。1952年报道了凝血障碍的羊水栓塞症。60年代治疗上几乎无进展,故认为是不可预料、不可预防的疾病,70~80年代以后由于对DIC的病理生理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以及肝素的应用使得在治疗上有了新的突破,抢救成功率提高。
 发病非常罕见,由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不一,各家所报导的发病率相差较大,约为1/8000~1/80000。实际发病率可能略高些,因为有不少羊水栓塞可能会被误诊为产科休克、产后出血或急性肺水肿,轻症的患者因短暂的一过性表现而漏诊。尽管总的发病率很低,但是,羊水栓塞的**率却高(见下),是围生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有非常必要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此病的认识。

妈币
6071  
宝宝生日
2009-02-08 
积分
2186 

重庆通

二、 诱因及高危因素

  羊水栓塞由于其发生率很低,在资料积累和分析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文献上往往为个例的报导,大样本的研究较少。

  通常情况下认为临床上发生羊水栓塞的一些高危因素有:胎膜早破、人工破膜、宫缩过强、急产、催产素引产、高龄初产、多胎经产、前置胎盘、死胎、巨大儿、子宫破裂、手术产、羊水粪染。存在一个以上的高危因素时,发生羊水栓塞的概率更大。

点评

guolina1982  .中国传承国际助孕中心,提供试管代`孕,捐精捐卵,选男女,包成功,包出生,微信/电话:13068809555  发表于 2017-8-8 05:54
jenney717  .中国传承国际助孕中心,提供试管代`孕,捐精捐卵,选男女,包成功,包出生,微信/电话:13068809555  发表于 2017-8-7 03:58
秋比特了  .中国传承国际助孕中心,提供试管代`孕,捐精捐卵,选男女,包成功,包出生,微信/电话:13068809555  发表于 2017-7-31 01:16

妈币
6071  
宝宝生日
2009-02-08 
积分
2186 

重庆通

三、 病生理机制
1.经宫颈内膜静脉:正常分娩时,胎膜破裂前后,由于胎膜与宫颈壁与子宫下段分离而使血管受损,当宫颈扩张时引起宫颈壁损伤,可使静脉血管开放有利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

  2.病理性开放的子宫血窦:在子宫宫颈撕裂、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或剖宫产时,均有利于羊水通过病理性开放的子宫静脉或损伤的血管进入母体循环。

  3.蜕膜血管通道:胎膜早破或胎膜破裂时羊水经破裂的胎膜进入子宫壁与胎膜之间,宫缩时胎头压迫宫颈阻塞羊水外流,宫内压增加,可以通过通道进入子宫静脉再进入母体循环。

  4.羊膜腔穿刺:困难的羊膜腔穿刺可以造成胎膜后血肿,临产后胎膜撕裂导致羊水栓塞。

  5.孕中期钳刮术,于羊水流尽前进入钳刮,羊水自胎膜附着处血窦进入母体血循环。

妈币
6071  
宝宝生日
2009-02-08 
积分
2186 

重庆通

四、 预防

1. 掌握催产素的应用指征:采用0.5~1%的浓度静脉滴注,使用时须有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及时调节滴速,以防发生宫缩过强,特别对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后使用催产素者更应注意。切不可盲目点滴。

2. 人工破膜应在活跃早期进行,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时进行。人工破膜时不兼行人工剥膜 羊水栓塞的发生需有微小血管损伤,才可使羊水进入血循环,而人工剥膜必然导致子宫颈管微血管损伤,为破膜后提供了羊水进入血循环的条件,所以不可行人工剥膜,也不可在子宫收缩时行人工破膜。

3. 产力过强、急产时可给予宫缩抑制剂或镇静剂。

4. 剖宫产时,应先吸羊水再出胎头,娩出胎儿后应先吸尽宫腔内残留的羊水再注射催产素。

5. 中期引产可行米非司酮+前列腺素以减少对内膜的损伤,如行钳刮手术,应先破膜羊水流净再进行钳刮。

6. 严格掌握羊水穿刺指征及技术。

7. 尽可能避免羊水污染:羊水污染多由滞产、胎膜早破并感染、胎儿窘迫、胎死宫内所致。针对这些情况,需加强孕期保健,及时处理高危妊娠,胎膜早破要及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8. 对有诱发因素的产妇应提高警惕。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揭秘羊水栓塞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