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0 | 浏览: 204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妈币
873  
宝宝生日
2008-06-02 
积分
194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5:02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前些日子,12生病咳嗽,网上收了一些贴子,个人认为此贴不错,推荐一下。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5955&user=baidu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妈币
873  
宝宝生日
2008-06-02 
积分
1949 
要有耐心看下去哟。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妈币
3469  
宝宝生日
2008-01-21 
积分
5203 
不错哟,学习了.谢谢.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币
4061  
宝宝生日
2008-10-16 
积分
10787 
关于白血病(转)
关于白血病,主要是长期的不当治疗,致使寒邪深入,影响了身体功能,产生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简单说,就是贫血,不造血了,按照西医的理论,造血是骨髓完成的,所以移植骨髓就可以。按中医的理论,血来自身体各个系统统一工作。

  并不是单纯讲白血病,而是想告诉大家,身体是一个整体,不当治疗后,产生的后果是开始无法预料的,与白血病类似的不当治疗引发的病症还有紫癜、哮喘、疳积等。这些问题不严重,所以大家没有重视,实际上他们和白血病的起因是一样的,源自于不当治疗和愈后不善,导致的身体损害,损害的第一个系统就是脾胃。

  为什么白血病多数在1岁以后发病?因为他们的身体被损害到了一定程度。在中医里,有很多方法,以不同的系统为根本看病。我比较同意儿科用脾为本的方法,因为我接触的问题多数确实出在脾胃,脾的作用前面已经说到,脾胃问题引发的一些疾病前面已经说到,今天说的是因为脾的问题,间接引发的其他相关疾病,如果大家先了解了中医思想,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下面的说法。

脾是升清将浊,养血生津的器官。如果脾出问题,一定会迁延其他器官受罪。木火土金水,脾属土,脾伤,首先不能生金,肺属金,所以第一个间接受害者是肺。肺直接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咳嗽哮喘,痰。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咳嗽哮喘的问题都是因为脾引起,但脾肯定是远房的罪魁祸首,对于咳嗽哮喘的综合认识,需要讲完脾对五脏的所有影响之后才能得出。

  回过来说肺。脾不养肺,就会导致肺虚,脾不能升清降浊,就会浊气上升,形成痰湿,肺虚就会易受外邪侵入,外邪侵肺,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感冒。基本上现在的问题就是,痰从哪里来,为什么感冒就咳嗽。先要说明,人体是一个整体,任何器官出问题,都会影响其他器官,有这个认识基础,才能继续下面的讨论,因为问题说起来是分散的,但用起来是综合的,病的过程是这样的。

  脾虚(脾实)——消化不良——积食——蕴热——感冒——生痰——咳嗽——久病脾虚——加重生痰——加重咳嗽。这个治疗可以用点滴、止咳药、抗生素完成,用这些东西彻底打败人体,对外邪不做反抗,寒邪郁积在身体里,最终爆发为更严重的病。很多宝宝几乎是定期病,就是身体不断起来抵抗,但这些抵抗都被打压,最后病入膏肓,简单的成为哮喘,严重的如白血病。

  以前说过脾虚的问题,脾虚后会生湿热,内热就容易遭受外感,肺属金,功能就是锅盖,前面说过,脾胃是锅,锅盖的作用是调整湿气的浓度,做过饭的家长会知道。湿气如果不散发出去,会在锅盖上凝聚成水,甚至流回锅里,如果锅热,外面凉,锅盖就打不开。这里要说的一个概念就是,肺是一个系统,并不仅仅是西医所说的那个肺。肺是包含皮肤在内的。所谓锅盖打不开,就是毛孔被封闭,汗腺打不开,湿气不能排出,就会凝结,最容易凝结的,当然是锅盖的位置,就是锅盖和气管,凝结的结果就是痰湿,这个情况就是风寒感冒造成的风寒闭肺。
风寒闭肺就会蕴热发烧,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打开锅盖,让湿气热气散发


又一白血病帖(转)
  西医白血病,中医称为“伤寒病”。寒为冬季之主气。其他季节气温下降亦可发生,人体卫阳虚损,最容易感受寒邪而生病,病变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是指外界寒气而言,内寒是指人体卫阳素虚。寒从内生,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入侵人体,经久不散,又可导致内寒发生,寒邪为阴邪,阴胜则寒。故寒邪最易伤人的阳气。

  寒邪具有收引、凝滞、下降的特征。当外寒侵袭肌表,卫阳受损,易使营卫气血凝结、阻滞经络闭塞不通。引起身疼、头疼、恶寒、高烧、无汗、喜暖、面色青等症状。

  皮毛主属于肺、脾。肺主气,通调水道,主肃降等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升清和统血。由于肺脾各有的功能不同,但脏腑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消长,才能够达到各自的正常功能。人体水道通畅和排泄,还要肾功能的协调才能完成。肾主藏精纳气、调通水道,主骨生髓、温煦濡养全身。

  由于寒邪从表皮入侵或内生,它有吸引皮窍凝滞水道的作用,使营卫气血津液不得正常运行,寒邪迅速传入脾肾,导致脾不能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升清和统血。肾不得纳气,调通水道,生髓和温熙濡养全身。水液迫使串于血液,这就是白血病的致病规律和病因。

  由于寒邪有引凝滞的特性,当寒邪侵入肌表和内生时,它将肌肉吸引,引起皮窍闭塞不通,水液不得正常运行,则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头痛、恶寒、无汗、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左右,由于皮窍闭塞不通,体内热量不得散发出来,寒邪得不到温散。高烧就不得下降,寒邪就直入内脏,脾不得运化,化生水谷精微统血,引起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由于寒邪有凝滞特性,它将肾藏精纳气、生髓调通水道和温熙濡养全身的功能被阻塞,肾不能生髓温脾,脾不能养肾,使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功能失调,这就是白血病的晚期阶段。西医就只有采取换骨髓的措施了。

  笔者为祖传中医几代专长研究治疗伤寒病的世家,已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病经历。以前只知道伤寒病危害大。如果耽误病人的用药时间或错用了药,六天温散不了脏腑和经络,第七天发不出来汗水,也就无法挽救。最后高烧出油汗而死亡。笔已经过上千名的寒邪病例,从未出现过什么后犯。

  2002年,有1例患者,女,44岁,5月2日在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断白血病,因要10万元押金,没钱交押金。后医院叫患者写了保证书后才回到了家,笔者经中药、中成药,以补肾壮阳,温经散寒,发汗解表,2个月痊愈。以前的腰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痛也全消失。伤寒病(白血病)在治疗时,必须抓住时机。不能放过它有传经传脏的机会。一旦发现患者高烧,首先辨别脉象如脉洪浮,舌苔白腻而滑,面色青,那一定是伤寒病(白血病)初期在表。这是外寒入侵肌表,以麻黄汤和九味羌活汤加主之。如舌质胖嫩白腻而滑,那就是外寒内寒同时出现。上方减去黄芩、生地,加干姜、黑附片。如以外寒引起的,基本上3天就痊愈。如果寒邪内生,外又感寒邪这种情况就叫重伤寒病,一般要7天才能温通内外经络,使内寒到肌表,第7天汗水发出,一切症状全消失,患者基本恢复健康。但是只要药物对症,七天汗水是自己表出,在出汗时一定让每一个部位都要出上,哪一个部位没出来,哪一个部位就引起疼痛,这就是说寒从汗出的法则。

  如果西医采取高烧不管是寒是热,都用青霉素针、先锋针、双黄连针、鱼腥草针、清开灵针等类似的胶囊和片剂。如果只有外寒引起的寒邪高烧,用上这些药物,就给患者留下慢性疾病的引犯,时间一长,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同,产生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脏、脑血管、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妇科慢性疾病等。现在就农村里都成了常见病。

  近年来我国西医发展迅速,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是西医阵地。但他们都用新技术化验和体温来治病,是慢性病能化验出来是什么病,因为它得病时间长,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直接关系,急性寒邪感冒来势迅速,传经传脏快,前期在表还不能化验出来,等到化验清楚了,病已是中到晚期了,所以伤寒病(白血病)是抢时间治疗的病,时间就是生命。这就是说要消灭白血病的出现和多种慢性病的控制,必须从感冒患者抓起。因为属于寒邪的感冒的不能用消炎抗菌药。由于寒邪有收凝滞的特点,当人体感受寒邪时能使营、卫、气、血、津液凝滞不通,精、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寒聚津液成痰。液瘀互阻,日久成痰毒,症积诸症。西药可用氯化钾硫酸卡那霉素针等,每日一次,以化痰祛寒消炎。再用5%葡萄糖250ml复方丹参针等,1日1次,以活血化瘀、补心肝提能量,恢复造血功能。在治疗期间忌食鸡、禽蛋、鱼虾等凝寒的食物。

  伤寒病(白血病)中期或晚期阶段的患者,以鹿茸粉每日2~3次,每次1~2g,温开水冲服,连服1~2月,中成药则以桂附地黄丸等,以补肾壮阳,温肾利水,温胃健脾为主,使凝滞的骨髓、胃、脾能够得到迅速温散,恢复正常功能。在治疗期忌食鸡、禽蛋、鱼虾、凉饮等,以免寒湿得不到温散。

  而热邪有上炎、散发和伤津液的特点,西药采取补液的方法,用青霉素针、先锋霉素针、鱼腥草针、双黄连针等清热消炎,患者能迅速恢复健康。而属于热性的感冒却效果显著,这不是生了绝症病和药物不良反应,而是用药不对症。因为寒和热是性质不同的两大类感冒,难道用药不分寒热。就说一个人人皆知的天气与大自然界的变化。在气候变冷时草木也不能生长发绿了,就像干了一样。这说明寒凝、热则行是万物生存和生长的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要消灭白血病病对人类的灾难,控制多种慢性病的增加,医务人员只凭化验和体温来确定用药,热性病发热是热性,而寒邪病发热本质是寒性,只看现象不管本质。将会导致白血病人和多种慢性病人增加。

  以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的广告为例,广告说清热解毒、治感冒,双黄连对热性病和热性感冒是正确的,如果用于寒邪引起的发烧感冒那就引起不良反应。这不是药物有问题,而是用药不对症的问题。老百姓只知道发烧就是感冒,他们和那部分医生一样,热性病发热是感冒,寒邪病发烧也是感冒,所以造成这种不良反应也有直接关系。

  要消灭白血病的发生,控制慢性病的增长,我们只要改变以前只凭化验和体温来治病的观点,用最简便而有效的舌诊来分辨寒热,又快又准确,而又能迅速控制疾病转化的可行办法。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医药科学一定能够走向世界先进水平。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币
4061  
宝宝生日
2008-10-16 
积分
10787 
说到慢性鼻炎,往往是鼻粘膜分泌过多,鼻粘膜水肿、充血等原因导致。慢性鼻炎于西医是个很棘手的病,除了一些收缩血管的滴鼻液外,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滴鼻液往往只能暂时起效,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患者也很痛苦,鼻子长时间堵塞,不闻香臭,甚至呼吸困难,厉害的晚上睡觉也得张着嘴巴来辅助呼吸。以往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往往把通鼻窍作为原则,所用的药如苍耳子散、藿胆丸等对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急性鼻炎还有一定的效果,可对慢性鼻炎效果就不好,甚至无效。根据慢性鼻炎的特征,我将它和内湿联系起来,拟订了一张治疗慢性鼻炎的方剂,命名为“通鼻解窒汤”,具体药味是苍术30克、炒白术30克(这两味药健脾燥湿,使脾运化增强而体内水湿无法积聚为病,为主药)、桑白皮15克、滑石15克(桑白皮泻肺气,滑石利水湿,这两味药通利水道,使水湿从小便而去,为辅药)、石菖蒲10克、路路通10克、辛夷6克(这三味药宣通鼻窍,为佐使药)。通过临床的证明,这张方子对治疗慢性鼻炎效果非常好,一般服用7天后鼻塞等症状就会有明显地好转。

这应该是针对成人的用药,小儿用药最好咨询。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币
4061  
宝宝生日
2008-10-16 
积分
10787 
宝宝生病关键在脾



脾是人的基础,属土,所以是根基,脾不好会直接影响其他器官。

小儿脾虚可能表现有:湿疹、黄水疮、鹅口疮、黄疸、手脚潮湿,这是表征。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这是内症。

缺乏微量元素在西医看来可以引起的问题,也是因为脾虚,吸收不好,所以脾虚直接的问题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如缺钙会引起的佝偻病、盗汗、易惊,等问题是脾虚造成吸收不好所以不谈西医的说法,脾虚的症状还有 盗汗、发育迟缓(特别是肌肉不多)、肥胖、睡觉不宁、露睛。小孩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般调理得当,1岁以后脾胃就基本长成 。2岁左右就可以承受各种压力了 。但大多数宝宝没有做到,因为前面说的那些症状,可以用西医的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方法掩盖脾虚的事实所以延误了补脾时机 。

延误补脾时机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发育不好、脾虚易感、甚至咳嗽哮喘。

一般脾虚会在3个月到1岁期间表现明显,6个月以后是最佳的补脾时机。

不是所有小孩都真的脾虚,但小孩的脾胃都肯定先天稚嫩,很多孩子的脾胃是后天喂养不当导致脾虚 再加上治疗不当,脾虚就加重了。一般是小时候脾虚,之后总是感冒,再之后习惯性咳嗽,诊断为哮喘,用了激素就真的终生哮喘 。所以脾虚引发几乎大部分问题 。



脾虚的几个阶段:



刚出生,一部分孩子在母体里郁热,出生后表现为胎毒、如黄疸、鹅口疮等。这实际上是脾热引起的胎毒 。古代中医有拭口的传统,根据胎毒情况用甘草或黄连拭口,即用纱布蘸这些水给宝宝含。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有胎毒,但有胎毒的宝宝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脾虚,伤了脾胃,造成发育缓慢。所以很多得过黄疸的宝宝后来容易长得慢 。这是第一个脾虚的机会。

第二个是3个月左右,这时候因为食量增加,而且一些家长长期过量喂养,造成脾胃积劳成疾。也有因为母乳不耐受的原因,也有饮食过分的原因。这时候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看宝宝的舌苔都会白厚,因为脾胃积食了。这时候并没有问题,严重的问题是这时候处理不当造成的。多数宝宝这时候腹泻、湿疹、鹅口疮等问题,都因积食造成脾胃湿热导致。但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外用药,或吃止泻药或当肠炎治用抗生素,这时候应当消积去湿热,王氏保赤丸就可以解决,另外用薏米粥可以去除湿热,虽然慢,但能起到长期的效果。

第三个脾虚的机会是添加辅食之后,吃得多,而且和外面接触多,容易积食、着凉等原因导致腹泻。这时候主要是帮助消化,吃益生菌和其他帮助消化的东西。

第四个机会是1岁以后,宝宝有了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如果此前脾胃没有调养好,宝宝现在暴饮暴食, 会导致脾虚,这时候导致脾虚的多数是看上去身体健康、食欲旺盛的宝宝 。在这个阶段,这类宝宝容易表现出爱发烧,特别是表现为热症的发烧,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情况。这时候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及时发现积食情况。



积食引起的症状



脾胃是一个系统,脾为藏,胃为腑,可以理解为,脾是炉子、胃是锅。脾胃麻烦多,调养最重要。注意我们这里说的脾胃并不包括肠道,而且脾胃并不是解剖所说的器官,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并不仅仅在肚子里,它遍布全身,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问题都出于脾。

所有前面说的问题,都需要以健脾为基础,我们先说健脾基础,再说个案治疗 。

基本的健脾方法



基础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早纳五谷、多用杂粮

以前的观念喜欢撑胖小孩,认为这样才健康,实际上这样容易伤害脾胃,留下后患。小孩的身体要慢慢调养,让脾胃逐渐适应。

基本的方法是食疗和合理喂养,食疗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山药、大米、胡萝卜粥 ,主要是山药,健 脾、固肠、补气,而且常吃无妨,另外它生于土,也可以润土,对于水土不服也可以有效。

如果脾虚严重,可以用药物治疗.通常我建议的药是王氏保赤丸和醒脾养儿颗粒。

王氏保赤丸用于积食引起的各种症状,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迅速消积,大人腹胀也可以吃,但王氏保赤丸只用于应急,如积食发烧,腹胀,惊吓,疳积(疳积就是严重的积食)等情况。王氏保赤丸中含有巴豆、黄连、朱砂,目前还不知道是否还有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是汞,不能多用,但少用无妨。使用朱砂主要是安定精神,目前多数中药已经不用朱砂了。对高烧惊厥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至于朱砂的危害,相对于惊厥的危害,要小得多,只要控制好,不会有问题,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但并不可怕,中药都有毒性,实际上是偏性(偏性 是中药治病的基础,这个以后说吧,眼前就说脾胃)。

注意,王氏只用于应急,和辅助治疗,有实验证明王氏保赤丸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效果很好,实际上就利用了王氏保赤丸针对脾胃、肺的作用。基本上可以把王氏保赤丸当成儿科万能药。相对于猴枣散、保婴丹,王氏毒性小,价格低,适应面广。

另外一个药是醒脾养儿颗粒。是苗药 ,可以健脾补血,针对脾虚造成的厌食、腹泻、盗汗、睡觉不安等情况,同时因为它有补血补气的作用,也可以治疗脾虚造成的便秘。这个药不是应急的,建议在脾虚比较严重,但还没有其他特殊症状(如发烧、严重腹泻)的时候吃。王氏可以用于任何阶段的宝宝,新生儿也可以吃,但醒脾养儿最好在6个月以后吃,可以比较巩固。

脾虚比较严重 是针对前面使用食疗而言的,这时候已经出现了那些脾虚症状,并且时间比较长,综合问题比较多了。醒脾养儿建议在6个月以后吃,每天吃一袋,分两次喝,连续吃7-14天。要注意的是,吃醒脾养儿的同时,必须配合食疗巩固,以前有人吃后各方面情况非常好,但过一段又不行了。要记住,药只能起到激发作用,并不能解决以后的问题,药尤其是不能帮助强健身体。王氏的吃法 可以沾在奶嘴或***上喂小宝宝,或夹在馒头等固体里面喂稍大宝宝,尽量不要用水冲。

如果4个月左右的时候出现严重的脾虚问题,也可以吃醒脾养儿颗粒,但要注意巩固。关键的是防范于未然,在不必吃药前就保护好脾胃。



脾虚的各种症状



除了刚才说的基本食疗和药物,作为治疗脾虚的基础,还有就是脾虚引发的各种问题。按照出生顺序,脾虚主要可能引起的基本问题是1、脾热 2、脾寒 3、脾湿。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脾实。

前面说的1、脾热 2、脾寒 3、脾湿 三个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引发各种症状。

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脾到肺的升化失常。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 ,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这就用炒薏米煮粥。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薏米粥用量一般50g 大米配50g 薏米,或固定一汤勺薏米。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脾热,这与湿热不同的是身体内湿气不大。脾热是因为积食久了,或久病伤津,有火的表现,所以也常说心脾积热。可以理解为,锅(胃)里水烧干了,火却没法关。脾热引发的症状有流鼻血、腮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热症。脾热容易发生在身体健壮、食欲旺盛的宝宝身上,因为饮食无节制,有些宝宝身体看上去很好,却总是发烧,就是这个原因。

  热、湿、寒三种情况组合,可以得出各种毛病。一般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粥清热,生津,可以去脾热,严重的脾热可以在前面的粥里加金银花。

  脾热的外部表现是,舌苔黄厚,看上去干燥,喜饮水。嘴唇面颊红,舌头红,总之是大旱的表现。舌苔黄厚也可能是湿热,要看舌苔上是否有水汽,舌苔黄腻,好像一层水膜,就是湿热。

  身体弱的小孩一样可能脾热,但这种脾热根在阴虚,而不是脾虚。多数因为久病伤津、阴虚火旺,这种情况不能以清热为主,而应当以滋阴生津为主。舌苔裂开(可吃百合绿豆粥调理),当然是大旱之象,脾热不湿,但还要看如果看上去是泡裂的感觉就不一样。阴虚造成的热和脾热不同在于 脾热的小孩看上去精神充沛,兴奋过度,相对而言阴虚的小孩萎靡不振,无论阴虚还是脾热,多吃生津食物就好。阴虚的小孩是虚火上浮,一般表现为烦躁娇气,实热的小孩一般表现为烦躁气盛,甚至大喊大叫。嘴周围长泡,多数是脾热。脾热,毒气上升,从口而出,

  所有脾气问题,一方面是性格,一方面是身体,小宝宝的脾气和身体有很大关系。

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

妈币
8239  
宝宝生日
2007-12-07 
积分
18491 
家长是要具备一些用药常识的。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币
4061  
宝宝生日
2008-10-16 
积分
10787 
夏季发烧(转)
夏天属火,火为能量,促进身体各部分运动,火旺运动过盛,造成热的病症。同时因为火的蒸腾作用,水汽弥漫,夏季人体内部主要问题是湿热,外界影响主要是暑湿。

可能的疾病:

小儿得了“夏季热”,表现为发热,烦燥,易哭,唇干活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多,小便次数多,量也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疲乏嗜睡,形体消 瘦。而作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及其他功能检验时,又无病理性改变。医生常把“夏季热”的 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发热、多口渴、多尿、少汗。发热呈迁延性,热程可持续1 至3个月左右,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多在38℃至39.5℃之间,气候愈热,体温愈高,即使用解热药,也无法使体温下降,只有在气候凉爽或雨后,体温才有所下降。到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便可不药而愈

1/ 内热亢进(发烧): 就是夏季热,所谓夏季热,西医难治难懂,用中医的理论很好解释,即火热造成身体功能亢进,同时火大伤阴,导致体内生热,可以想象飞速旋转的发动机没有机油润滑的结果。表现为口舌红、舌苔黄厚、无汗、高热。这种问题不仅仅要清热,还要生津。可以用薄荷、金银花、麦冬、玄参、甘草煮水,加冰糖喝。多吃冬瓜、百合、银耳,多喝水。

2/湿热郁热(发烧):内部湿热是夏季很难避免的情况,由于环境高温高热,导致湿热在体内无法排出。导致发烧,这种情况口唇红,舌苔表面水多,头部大汗不止,表现热症,口渴却不喜饮水。这种情况要用解暑除湿的方法,可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尝试有甜味的才可以),食疗用薏米、绿豆、金银花水。

3/内热外感(发烧):这是夏天常有,却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人体内热,却受外寒,如突然进入空调房,或空调房中睡觉,或早晚着凉,这些是遇寒的表现,由于遇寒人体表面毛孔闭塞,人体内部郁热严重导致发烧,与冬天不同的是内热非常严重,发烧温度高,而且更危险。表现为体表无汗,毛孔紧缩,四肢冰凉,面白唇红,高热不退。这时候采用解表散热法,必须先解表散寒,再清内热,可以用紫苏发汗,或洗热水澡,通过按摩和促进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早上寒的表现明显,可以喝姜水,晚上热的表现明显,可以用前面清热的方法,如绿豆汤等,最好还是白萝卜。治疗的关键还是保持内部清爽,同时注意打开表面毛孔散热。

4/腹泻:夏季腹泻主要表现为湿热腹泻,大便恶臭,有粘液,腹痛,检验可能诊断为痢疾。可以用王氏保赤丸或其它清热除湿药物,同时配合薏米、大米、胡萝卜粥。同时吃熟大蒜,也可以用藿香正气。

夏季调养以清热除湿为主,保证体内清爽最重要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币
4061  
宝宝生日
2008-10-16 
积分
10787 
小儿推拿法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erkexue/79-10-0.html#m0-0
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一)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图2)。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图3)。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图4)。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图5)。此法适用于高热。

(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图6及表)。

━━━┯━━━━━━━━━┯━━━━━━━━━━┯━━━━━━━━━━━

穴名 │  位  置   │   主  治   │    操  作

───┼─────────┼──────────┼───────────

脾土穴│拇指罗纹面    │腹泻、呕吐     │用推法,推200~500次

───┼─────────┼──────────┼───────────

大肠穴│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食积、腹泻     │用推法,推100~300次

   │虎口,成一直线  │          │

───┼─────────┼──────────┼───────────

板门穴│大鱼际隆起处   │胸闷、呕吐、食积腹满│用推法或揉法,

   │         │、食欲不振     │操作50~200次

───┼─────────┼──────────┼───────────

三关穴│前臂桡侧边缘,自腕│外感怕冷无汗、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营养不良      │肘部,推200~500次

   │一直线      │          │

───┼─────────┼──────────┼───────────

六腑穴│前臂尺侧边缘,自腕│发热、多汗。    │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虚证忌用      │腕部,推100~500次

   │一直线      │          │

───┼─────────┼──────────┼───────────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身热烦躁,外感发热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

 穴 │横纹中点直至肘横纹│          │肘弯处,推100~500次

   │中点成一直线   │          │

───┼─────────┼──────────┼───────────

七节穴│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腹泻、痢疾、食积腹胀│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

   │直线       │、肠热便秘     │而上均可,推200~500次

───┼─────────┼──────────┼───────────

龟尾穴│尾椎骨处     │腹泻、脱肛、便秘  │用揉法,揉300~600次

───┼─────────┼──────────┼───────────

丹田穴│脐下2 寸     │少腹痛、遗尿、脱肛、│用摩法或揉法,

   │         │小便赤少      │操作3~5分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与妈妈们分享一个很有用的贴子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