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121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妈币
21717  
宝宝生日
0000-00-00 
积分
9164 

妈网手机达人 重庆通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1:59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3.jpeg



    分离方式不对造成分离焦虑
  采访中发现,大多数80后小家长,都喜欢在宝宝熟睡后悄悄离开,或是不注意时偷偷溜走。其实,这些分离方式都是不正确的,育儿专家解释:当宝宝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心理就会产生不适应感,无法接受让其安然入睡的依赖者消失,这样的现象重复发生,就会致使其产生分离焦虑。另外,在宝宝不注意时走掉,宝宝会因为没有安全感,造成分离创伤,引发分离焦虑症。

  产生直接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育儿专家指出,“分离焦虑症”在婴幼儿中高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安全感。有研究表明:缺乏安全感不仅指分离的创伤,与宝宝的培养也有直接关系。例如:没有及时、有效沟通,给宝宝造成心理不适;过度溺爱使其不能独立等等……宝宝一旦出现“分离焦虑症”,爸爸、妈妈可以尝试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让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探望时,幸福地来,快乐地走。
  醒后及时分散注意力
  如果在宝宝熟睡后离开,一定要确保醒后能见到熟悉的人,给其因爸妈消失的不适心理一些安慰,还要及时分散宝宝的注意力,陪宝宝做些平时喜欢的游戏在天气晴好时,到外面玩耍。

妈币
21717  
宝宝生日
0000-00-00 
积分
9164 

妈网手机达人 重庆通

    提前演练“分离”
  当要离开时,可适当减少和宝宝的接触,不要过度亲昵,令其自己与家人游戏,使心态完全放松。此时,可借机做些别的事情,不和宝宝同处一室更好,提前演练“分离”。但要注意,走前要和宝宝打招呼,慢慢培养其“预知”能力。
    肢体语言告知
  “见面时的拥抱,分开时的吻别”,你可以刻意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告知孩子——亲亲小脸表示即将离开。孩子习惯后,心里便知道爸爸、妈妈要走了,所以在打“预防针”的前提下,宝宝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
  说“再见”很重要
  千万别忽略了分别前的一声“再见”,对于宝宝而言这简单词语代表的是“信任”。所以,即使孩子很小,听不懂语义,但是也要说,然后离开。一旦与宝宝培养出“信任”,你完全可以放心地离开,“分离焦虑”也不会出现。

  说明再见面的时间

  可以简单和宝宝沟通“再见面”的时间及原因,便于让其有个心理期待。但要谨记,一定要在约定的时间出现,让宝宝知道你没有失约。

  培养兴趣娱乐心情
  从小培养宝宝的兴趣,在点滴生活中发现宝宝喜爱的玩具,愿意做的小游戏。即便爸爸、妈妈走了,也能找到寄托。像一些喜欢动画片的宝宝,就应该马上播放;这样不仅可以让宝宝心情愉悦,更容易找到心理寄托。

妤妤

大 专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妈币
17352  
宝宝生日
 
积分
5233 

教育达人

本帖最后由 jingjing1518 于 2014-1-23 12:28 编辑

讲得很好。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宝宝任何时候都没得分离焦虑症,总是淡定的劝我们快去上班找钱。
确实这些技巧非常重要,很多大人觉得宝宝爱哭不爱哭,懂事不懂事都是个体差异。其实是父母没做到位。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YMBO分享】妈妈,请不要在我睡着后离开…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