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4443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币
363  
宝宝生日
2009-01-04 
积分
8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1:2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今天,许多化妆品的广告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似乎是我们的皮肤严重缺乏营养,只要使用高营养、天然成分或生化原料的化妆品就能解决皮肤的营养不良问题、因而化妆品厂家也不遗余力地在产品中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海洋多糖、珍珠粉、胚胎提取液、维生素,甚至微量元素及稀有矿物质等。这些营养添加剂真能给皮肤带来需要的营养吗?皮肤能不能吸收这些营养成分?我们听听专家的说法:

      在正常情况下,化妆品中的营养添加剂是不能进入皮肤的
皮肤是人体最外层的保护屏障,有多层组织构成,最上面是由死细胞构成的角质层,角质层坚实、紧密,能有效地防止细菌、有害化学物质的侵入。在角质层的表面还有一层由深层细胞分泌的脂肪酸、氨基酸及其官物质构成的薄膜。所以皮肤具有不透水性,它既可以防止水分浸透,也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流失。在正常情况下,化妆品中的营养添加剂是不能进入皮肤的,特别是营养霜之类的护肤品。

      营养成分通过角质层扩散吸收


      皮肤表面形成的一层油脂膜,可以使皮肤变得柔软,并减少水分的流失,营养霜中的营养成分,不能浸入角质层,所以也不能被皮肤吸收。即使是角质层扩散吸收也是有选择的。一般添加剂在皮肤中的扩散有两个途径:

     1.脂溶性物质通过角质细胞之间的间歇渗透。

     2.水溶性物质主要通过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空隙较大的地方渗透,但随时间的推移,由于皮肤的表面面积远远大于其腺体等辅助器官的吸收面积,水溶性物质还是以表皮的透皮吸收为主。

    化学物质在皮肤中的渗透吸收规律是:


   1.具有油性又具有水溶性的物质最易吸收


   2.脂溶性的物质次之


   3.水溶性的物质最难吸收


化妆品中各种营养物质即使能部分在皮肤中渗透,至多也只引起一定的“浅表效应”。

    皮肤的营养靠什么途径获得?


      表皮的生长、新陈代划所需要的营养主要靠真皮层来提供营养。表皮层结缔组织的纤维结构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这些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并有一定的渗透性,表皮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这些毛细血管渗透出的氨基酸、糖类等也就是说,营养是从真皮层的血液中获得。
  
      只要皮肤不能吸收,都会变成一种负担
皮肤所需营养主要靠内部获得,而不是通过皮肤表面使用的化妆品获得,因此我们在选择各种营养化妆品时应采取谨慎态度。研究表明,护肤品中大量营养成分的添加,无论什么精华,什么营养,只要皮肤不能吸收,都是一种负担。皮肤表面化妆品营养成分过剩,正是造成“皮肤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会使皮肤出现过早老化,代谢功能退化,皮肤变得干燥、敏感、皱纹、色斑、暗疮等。

     防皱霜的营养过剩,反而会加速皮肤的衰老


       最近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细胞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发现,约有90%的抗皱霜营养成分过剩,非但不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反而会加速皮肤的衰老。这个研究所还有一套独特的分析方案,分析化妆品的成分,其中包括世界著名品牌的产品,发现其中维他命、油脂和氨基酸的含量已严重超标,这对皮肤的危害极大,会遏制其分裂及新细胞的生成。有专家指出,长期使用油脂含量达11%的抗皱霜,就会加速皮肤细胞的老化,而我们通常使用的化妆品油脂含量平均高达40%;同时,维他命过量也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皮肤不能吸收的营养,成了寄生细菌生长繁道的温床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维生素、蛋白质和生物细胞营养物,而这些也正是营养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如果化妆品的营养成分不能被皮肤完全吸收,那么它就会成为寄生细菌生长繁殖的温床,而大量的细菌还会导致皮肤感染。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妈币
4741  
宝宝生日
2007-12-24 
积分
5587 
肯定有的,只要自己做好卸装和保养,问题不大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经常化妆会不会加速皮肤老化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5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27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