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在张华的眼角留下了鱼尾纹,也深深地刻录下了这些年他与重庆一起成长、发展、壮大的日子。
1997年 半工半读 他决心扎根重庆
在张华的记忆里,1997年的夏天很闷热,闷热得让他寝食难安。因为这一年高中毕业的他必须在外出打工和继续读大学之间做出选择。 “没钱读书,这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张华说,当时父母在涪陵一个工厂上班,由于厂里效益不好,在他11岁时父亲就患了重病,一家人的生活都很难维持,能读完高中已经是一种幸运。家里更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挣钱的人,挣钱为父亲治病的人。 经过全家人的商量,最后还是决定让张华读大学。9月的重庆凉爽了一些,背着铺盖卷,拖着大木箱,那是张华第一次来到重庆城里,当时就读的学校是位于江北大石坝的一所专科学校,虽然当时学校还只是几座平房,学校周围也是稀疏的楼房,但是这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那么新奇。那一年,重庆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张华面对欢天喜地庆直辖的人们也暗自下定决心:“重庆,我来了,就一定要留下,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张华说,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他只能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放学了去餐馆洗碗挣钱。就这样,张华半工半读度过了大学三年,毕业后的他终于找了一份卖保险的工作。 “那种苦至今都记忆深刻。”张华说,刚大学毕业的他性格内向,卖保险挣钱也很少,和同学一起花50元合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没有任何家具,连床都是两根板凳搭一块凉板。”张华说,这算是他在重庆的第一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