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感触最深的有:
一、学会思考,习惯思考
书中说道:比尔盖茨小时候时常在外出前处于“思考问题”的状态,并且问家人:“难道你们从不思考问题吗?”老盖茨夫妇往往面面相觑之后回答说:“不!”然而近半个世纪之后,老盖茨似乎想改变当初的回答。
无论是曾经,我们作为儿女时,还是现在,我们作为父母时,似乎“思考”二字一般只用于未成年人作为学生读书或者做练习时才会被用到,更多的时候,家长要求孩子们的事情很多,去学这个技能那个技巧,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个事情,而要求孩子们就某一个问题去思考却是显得少到几乎没有!(大多需要处理的事情都由做父母的发出指令,儿女服从便是了,几乎轮不到儿女去思考,父母似乎觉得,也没有必要教孩子思考似的。)真要让孩子去思考,一般而言,一定是那个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必须逼他纠正过来才不得已而为之!本来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思考”不知为什么似乎显得极其的微不足道和没有必要!事实上,就连父母恐怕每天也只是忙于一些俗务而没有给自己留下哪怕是丝毫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是的,父母都不思考,何来让孩子去思考的必要呢?这又让人想起刚刚看过的《懒妈妈快乐育儿经》中儿童文学作家赵明为友童作序中说友童“更愿意女儿有发呆的时间,有疯玩的时间......”既然允许孩子发呆,自然也就给孩子思考也留足了时间吧!
现代的人们,其实像极了卓别林表演的《摩登时代》,人们做任何事情似乎都在抢时间,所以父母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孩子们循规蹈矩地读书、练琴、上兴趣班等等,或许父母们也能容忍孩子们玩耍,然而很多父母(不敢说全部,但至少有相当的数量。)或许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坐那儿“发呆”,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无所事事,就是说你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唯独不可以发呆!那多浪费时间、虚度光阴啊!你坐那儿发呆就可能让父母感到恐慌——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在你发呆的同时又取得了多少成绩和进步了?!而事实上平心而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又何尝不是在发呆中完成的呢?这种“一见孩子发呆就恐慌”的心理又何尝不是一种功利心态使然?也或许,父母不思考,孩子也不许发呆,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人们将不知道思考为何物,有何进行的必要了。而没有了思考,幸福与痛苦、善良与罪恶、成功与失败以及人生五味,在人的心目中是如何界定的,是不是也都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了呢?
看来人们重新去学习思考并习惯思考实在是势在必行了。
二、
要志存高远
比尔盖茨的母亲出生于女权世家,虽然她的身材矮小,但因为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成功地与老比尔盖茨联姻,多年以后,她引用这个爱情故事昭示人们:年轻人要志存高远。
这只是一个引子,引子后面的“志存高远”才是我们热衷的话题。曾经有人说,人越大,理想越小。原话怎样记不得了,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小时候,想当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理想可谓远大;学业结束的时候,就想找一个薪水高一点、离家近一点、轻松一点、稳定一点的工作就满足了。个人以为,小时候的理想真的很美好,但是是否为之去努力去做准备就不是人人都做的事情了,做过准备的人,是不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又不一定。所以结果,很多的理想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变得越来越小。
而什么样的理想才算真正的远大?什么样的志向才称得上高远?这又值得商榷与推敲,细思量,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孩子志气高昂稚气满满地说“我长大了想当一名科学家”或者“我长大了想当一名艺术家”时,在人们心目中的映射似乎只停留在科学家和艺术家那光鲜高大的形象上,以及人前多么的显贵上,而做了科学家艺术家要干点什么大人们倒并不怎么在意,也或许正是因为大人们的不在意导致,孩子自然也就不在意成名成家之后要干点什么了吧。
在这本书里,作者却在不止一个的章节里有意无意地告诉人们所谓志存高远究竟应该高到何种境界远到何种程度。当比尔盖茨事业有成之后,他和家人成立了盖茨梅兰妮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现在正在为世界做出不朽的贡献——降低儿童死亡率、扶助非洲农业、救助艾滋病患者等等。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事业比做这些实事更崇高的了。那么老盖茨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成名成家、拥有财富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拥有这些之后,你能为世界做点什么?你能为世界留下点什么?在【与巨人同行】那一节里我们看到,做这类伟大事业的,比尔盖茨并不是开先河者,在他之前,洛克菲勒已经做了很多很多!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还有不止一位素不相识者在二战期间将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洛克菲勒基金会,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基金会所做的事业是值得信赖并值得追随的,否则,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他们作为陌生人愿意慷慨解囊的更合适的理由呢?
三、
与全社会分享成就
从“我的”到“我们的”,这是一个思想境界的问题,是一种物权归属感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飞跃,老盖茨反对废除遗产税,认为前人留下的遗产,在我们安心享有的同时,应该想到用一种方式回馈社会,这样才不至于穷人永远贫穷,富人永远富有。这其实就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感恩的心!只有拥有这种懂得感恩的心,我们美好的生活才会有一个良性的循环,才有可能持久,否则,随着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将变得动荡不安,人人无法自保。
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让人想到对自然对社会要有一份敬畏的心。当我们从大自然得到宝贵的财富时,我们应该懂得感恩与珍惜,自然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给予我们新鲜的空气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及无尽的财富,无度的开采与破坏将使人类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当我们有了足够的感恩之心,我们应该有能力去回报;当我们在社会上取得成就,面对周遭的人们,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我们取得的成绩或许并不只是“我自己”的,没有他人的帮助或许我们无法成功。所以当我们取得些许成就之时,或许应该想到还有很多的人们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这时我们应对富足的国家、稳定的社会心怀感激,因为国富民才强,因为如果国无宁日了,也就民不聊生了;无论是谁,无论在何种领域取得成就,如果没有安定的国家与社会做后盾,那些成就都将化为乌有!当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之时,对我们生存的世界也就有了一份责任——这是电影《蜘蛛侠》曾经也给予过我们的启示。(蜘蛛侠的伯父曾对他说:“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那么接下来便应该教育我们的子女,我们的后代,为我们生存的空间——自然的、社会的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是的,从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到我们的至亲至爱,再到周遭的人们——熟悉的与陌生的,一切的一切,何尝不都是我们感恩的对象呢?懂得感恩的意义,才能懂得分享的价值!
话到结尾之时,想起快递刚刚给送到的买给女儿的书——《这是我的》,著名画家李欧.李奥尼在书中用图文阐释的深刻的寓意:三只小青蛙开始只知道叽叽呱呱说:“这是我的!”,洪水过后大蟾蜍教三只小青蛙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分享,他们说:“这就是安宁!”“这就是美丽!”“这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