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县城 记得毕业时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惠州博罗县的一个小镇上,大概是因为成本较低,被台商看中,当然也偏僻得近乎是一个被农村“包围”的地方。当时的房价貌似只有1000元每平米。去了之后,当时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可以在一个小镇上待下去。对于年青人,如果都没有去大城市打拼,就在那里安逸、终老,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也有其他朋友毕业时被班导建议会到家乡地级市的。当然也是被觉得不可理解。对于年青人来说,总是对大城市充满了向往,仿佛在那里挤公交、睡地下室,都大可以接受,甚至成为日后的谈资。 现在在谦益农业工作,也跟农业农村相关;但是是自己喜欢的,再看以前,只能感慨那时真年轻。 事实上呢,大城市真的有那么好吗。当时看薛涌的博客,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枢纽,很适合也很需要刚毕业的大学生留下。枢纽当然意味着更重要,也更能创造价值和得到回报。理论上或许是这样。大城市和小城市,无非是枢纽和分支的区别,是服务覆盖区域大小的区别,并无所谓哪一个更好。在大的枢纽,当然需要担当更多,也得到的回报更多。
可是现实呢。大城市不适合居住和发展,跟他是不是枢纽没太大关系了。而是她本身已经不适合那么多人居住了。城市里拥挤,我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都需要三个小时,记得在黄梅仓库刚开始几天,下班我居然很不习惯,18点开始居然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消遣。最明显的区别是关上闹钟居然显示9小时以后闹铃响——在武汉7小时、6小时40分都太正常。其次,县城的饭菜、水都比武汉好吃,哪怕是当地农户普通种植的。我居然这么多年第一次发现茄子和豆角都很好吃。回到武汉,我更加觉得饭和菜都没有味道。更不用谈,早上清早起床,随便吃点东西,中午再随便吃一点,晚上赶回来已是空心饿肚,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严重地说,这算不算一种典当。似乎我们明显就是在过着对身体不是很友好的方式,然后只能祈祷自己有一个好基因。在大城市买个房子有多难就更不用提了。更要命的是,这个房子,因为密集,就算是县城几倍的价格,在通风、阳光、层高方面还比不上县城。从县城回来,我还发现一点,就是大城市没有风。刚一下车,就突然感觉浑身不透气的感觉。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住在大城市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已经不想了。不客气地说,对于我这样不适合生活在枢纽,提供不了枢纽应提供的价值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给本地拆迁者接盘的事,给本地人打工的事,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我希望哪天可以有自己的家。她一定是在没有泡沫的地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