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第一个月,美国各大媒体、出版机构及图书售卖平台都会评选年度绘本,上榜图书有几十本之多。虽然各家评判标准不一,但“英雄所见略同”,能被多家推荐的一定是水准之作。
今天,Gymbo就给爸爸妈妈们推荐几本公认的年度好书。不妨买来,在寒假里,陪着孩子读一读。
综合了美国《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NPR(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纽约时报》、亚马逊2015年度推荐童书、《华尔街日报》2015年度最佳童书及《时代》周刊2015童书Top 10等多份榜单,甄选出了至少同时被两份榜单评为最佳的书籍。
研究这些榜单你会发现:不同的故事虽然内容、画风千差万别,但好的童书不会只教孩子刷牙、洗手、上厕所,也不会只教数学、语文,而是一定会有世界的广度、生命的深度,会敏锐地捕捉生活的细节,真实而触动心灵,会引导孩子思考,会带来美好、温暖的情感体验,会传递包容、爱、坚强、勇敢、同理心这些全人类终其一生都会尽力追求、赞颂的价值观。
1、《等待》 ——学会享受等待的过程
适合年龄:4-8岁
这本书同时入选了美国《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NPR(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纽约时报》及亚马逊2015年度推荐童书。也就是说,本书获得了专业人士、权威媒体及市场的一致肯定。
整个故事的场景始终都在一个窗台上,窗台上有五个玩具:带底座的**、撑伞的小猪、拿风筝的小熊、坐在雪橇上的小狗和一只弹簧兔子。
他们都在等待什么:**等待月亮,小猪等待雨,小熊等待风,小狗等待雪,而兔子不等什么,只是喜欢看着窗外、静静等待的感觉。 整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面对窗外不断变幻的世界——有时彩虹、有时雷雨,每个玩具不同的心情变化,敏锐、含蓄而简单。例如,小猪等待雨,一旦下雨她就感觉幸福,因为“雨伞让她保持干爽”。
伫立窗前,静静等待,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呢?等待让人感觉无助、焦虑,不管等待上车还是等待未来。但聚在一起等待的家人、朋友、同学、恋人,他们的生命却彼此联接,并因此而富足、充实,“他们一起看到了很多奇妙有趣的东西”,而每个生命也正是被无数次等待的过程和结果定位的。 对于等待,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指向,但书中的句子、场景都充满哲理,适合反复阅读。比如:“有时候,某个人会离开一会儿,但他\她总会回来。” 本书的作者Kevin Henkes,曾获得美国最权威的绘本奖、有童书界“奥斯卡”之称的凯迪克大奖,并曾两次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荣誉奖。NPR给这本书的推荐词是这样写的:“这本书值得一夜一夜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Waiting is perfect for night after night after night of reading and rereading.)
2、《市场街最后一站》 ——在不公平的世界里发现美好 ▲ 《市场街最后一站》(《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
适合年龄:3-5岁
这本书同时入选了美国《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NPR(美国国家广播电台)2015年度推荐童书。
周日,非洲裔小男孩CJ和奶奶走出教堂,在“市场街”站等公车回家。雨天,看着别人坐私家车回家,CJ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车?” 和这个年纪的所有小孩子一样,CJ已经开始注意周围人有什么、没有什么。
奶奶的回答是:“孩子,我们要车做什么呢?我们有个能喷火的公交车,老丹尼斯先生还能给你变戏法。”丹尼斯先生就是公车司机,经常假装从CJ的耳朵里拽出硬币来。 上了公车,CJ又开始羡慕后排的男孩能用手机听音乐,于是,奶奶把一个背吉他的乘客指给他看:“你身边就有一个真人版现场演出呢。”然后,那个人就开始弹吉他,CJ“闭上了眼睛,沉浸在音乐里,那感觉好神奇”。音乐结束,整个车厢的人都鼓起掌来,“包括后排的男孩”。 下了公车,望见自家的社区一片脏乱,CJ又问:“为什么这老这么脏?”然后,奶奶笑着指向蓝天:“当你被脏乱包围的时候,CJ,你会更能发现那些美的东西。” 最终,奶奶“总能发现生活中美好一面”的能力影响了CJ,显然,作者也希望阅读本书的你能受到这种影响。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外貌、语言、天赋都不一样,人难免比较,但怎么乐观地看待人与人的差异、积极地面对生活?怎么在接受现实处境,承认资源有限,甚至匮乏的同时,换个角度,发现生活的美好?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会并教给孩子的。
从教堂到家的一路上,祖母和CJ遇到了形形色色、不同境遇的人,有满身纹身的人,有盲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作者没有回避、美化,但正因如此,相比之下,祖母和CJ之间的对话,才格外温暖。
3、《家》 ——每个家庭都不一样 ▲ 《家》(《Home》)
这本书同时入选了美国《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NPR(美国国家广播电台)2015年度推荐童书。
插画家Carson Ellis用水彩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家,有豪宅,有公寓,有不同国家的人的,也有不同动物的。 ▲ 艺术家的家
美国黑人作家、诗人、剧作家、编辑、演员、导演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曾说过:“家,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只有孩子才是它真正的居民。”因为,他们的单纯和对家的依恋让他们足以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家的距离。而通过不同的家,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生活的丰富多彩。
| 4、《路边的花》 ——每个微小的举动都能改变世界 ▲ 《路边的花》(《Sidewalk Flowers》)
适合年龄:3-8岁
这本书同时入选了美国《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及《纽约时报》2015年度推荐童书。
这被评委认为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全书没有文字,只有图画。
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和父亲穿过城市街道步行回家。沿路,她发现了一些野花——一些在繁忙冷漠的城市里无人注意的野花。于是,她把采来的花朵送给死去的小鸟、友善的小狗、流浪汉和家里的弟弟。 每朵花都是一个礼物,不管这礼物被注意到了,还是被忽视了,赠与者和接收者都会因为“送花”这个行为而发生了改变。
一开始,整个页面除了小女孩的衣服都是黑白的,随着父女俩离家越来越近,送的花越来越多,书页上的颜色也越来越丰富。 因为,给予,让整个世界都温暖明丽了。
5、《李欧:幽灵的故事》 ——保持同理心,哪怕对方很可怕
|
-
▲ 《李欧:幽灵的故事》(《Leo:A Ghost Story》)
适合年龄:3-5岁
这本书同时入选了美国《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及亚马逊2015年度推荐童书。 李欧是个小幽灵。当一家人搬进他住的房子以后,李欧给他们准备了茶和烤面包,但人类却被漂浮的茶点吓得躲进了浴缸,这家人的小男孩大喊:“我讨厌茶!我讨厌幽灵!”
于是,不受欢迎的李欧搬去了城市,成了小女孩珍妮的朋友,珍妮以为李欧只是她的想象,但李欧阻止了一次抢劫,证明了他作为幽灵的真实性。 这是一个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故事,能教会孩子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即使对方是无法看到、令人害怕的幽灵,即使这种同理心需要超越生死的界限。
6、《当玩具遇到雪》 ——橡皮球也有自己的世界 ▲ 《当玩具遇到雪》(《Toys Meet Snow》)
适合年龄:3-7岁
这本书同时入选了美国《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NPR(美国国家广播电台)2015年度推荐童书。
小女孩的三样玩具——蓝色黄貂鱼、水牛玩偶、塑胶球,趁主人不在家,到雪地去玩。他们看到了盖着雪的大树,摸到了雪花,仔细研究了冰柱,在雪地里堆雪人、滑雪,直到黄昏才回到屋子里,结束了雪地探险。
每个玩具的表达和观察都充满想象力,非常浪漫,书中有很多有哲理的话,比如,蓝色黄貂鱼是这样解释下雪的:“因为云在同一时刻又悲又喜。”
7、《蜡笔回家日》 ——蜡笔也需要照顾 ▲ 《蜡笔回家日》(《The Day the Cray** Came Home》)
适合年龄:5-8岁
这本书同时入选了美国《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及亚马逊2015年度推荐童书,本书还同时入选《华尔街日报》2015年度最佳童书及《时代》周刊2015童书Top 10。
在书中,被小男孩邓肯遗弃的蜡笔,从世界各地寄来了明信片,讲述它们的旅行以及它们有多希望回家。 书中展示了同一盒蜡笔的不同遭遇,大千世界,人生境遇各不相同,也许我们该对蜡笔多一点点同理心。
|